在赵治烨的投资框架中,不同板块有不同的“估值逻辑”,没有什么“万能公式”,只有“适配性”。
在选红利股时,他看两个核心指标:一是股息率和中长期国债相比有明显利差;二是盈利可持续。
聊起周期股,赵治烨坦言:“不能看PE,要看PB分位数,更要盯紧供给侧。”他的周期股投资逻辑很明确——需求侧不能太弱,供给侧不能同质化扩张,还要在PB低位时左侧布局。
今年以来,AI无疑是行情的亮点,赵治烨称“科技投资要先看产业趋势,再看企业的先发优势,最后还要考察管理层”。他的筛选标准为:第一,AI硬件是不是海外大厂供应链;第二,标的是不是细分赛道龙头;第三,管理层有没有“蹭热点”。
从2015年的“互联网+”小盘股,到2020年的消费、新能源等赛道,再到2025年的人工智能,A股市场热点不断切换。然而,在“押注单一赛道即王道”的声音中,总有一些人会选择站在“极致之外”。
上银基金赵治烨,这位拥有十年投资经历的基金经理,恰好完整穿越了这几轮行情。他的投资模式也随之迭代:从早年深耕科技、消费等赛道的“行业信徒”,蜕变为如今覆盖科技、红利、周期、消费的“配置型选手”。在他身上,有一种“不执于一念”的清醒。在他看来,A股投资复杂多变,放下对单一赛道的执念,走出投资“舒适圈”,方能在长期投资中行稳致远。
不执于一念从“舒适区”走向均衡
赵治烨的投资生涯,始于一轮典型的“情绪驱动市”。2015年他刚担任基金经理时,“互联网+”概念火热。
在他看来,由情绪驱动的市场有三个典型特征,即流动性宽松、叙事宏大、市场此前经历较长时间筑底。
不过,市场不会永远上涨,对于投资要心怀敬畏。2015年下半年,市场出现调整,他跟踪的几只消费电子标的也跌幅较大。“再顺畅的投资逻辑也经不起估值波动。”他说。
如果说2015年是“启蒙”,2021年则是赵治烨投资风格的“转折点”。此前,他是典型的“消费捕手”——2013年至2021年的消费长牛里,他靠着厨电、白酒等“穿越周期”的品种,实现了稳定的回报。
到了2021年底,他逐渐发现消费赛道的“确定性”在消失。白酒估值一度冲到40倍以上,家电渗透率见顶,传统消费品难以摆脱宏观周期的束缚。回头看,传统消费只剩下“红利+宏观期权”,股息率还在,但想再靠渗透率实现快速增长很难。
被逼着走出消费“舒适区”的赵治烨,开始在上银基金的投研框架支持下,往红利、周期、科技三个领域扩散。2021年,他开始重点布局一些低估值的红利股,2022年逐步加仓了半导体芯片,2023年还将AI硬件纳入组合。
如今他管理的产品里,红利、周期、消费、科技常年保持相对均衡配比,小部分仓位则根据市场风偏灵活调整。“做投资尤其是管理公募产品,不能对某一行业有太强的‘执念’。”他说。
遵从逻辑投资没有“万能公式”
在赵治烨的投资框架中,不同板块有不同的“估值逻辑”,没有什么“万能公式”,只有“适配性”。
根据最新定期报告,他管理的上银新兴价值成长基金,红利仓位占比达25%,主要配置高股息的公用事业、传统消费标的。“在选红利股时,我看两个核心指标:一是股息率和中长期国债相比有明显利差;二是盈利可持续。”他说。
聊起周期股,赵治烨坦言:“不能看PE,要看PB分位数,更要盯紧供给侧。”他的周期股投资逻辑很明确——需求侧不能太弱,供给侧不能同质化扩张,还要在PB低位时左侧布局。
今年以来,AI无疑是行情的亮点,赵治烨也重仓了光模块、PCB(印制电路板)等有业绩支撑的硬件股,“科技投资要先看产业趋势,再看企业的先发优势,最后还要考察管理层”。
他的筛选标准为:第一,AI硬件是不是海外大厂供应链;第二,标的是不是细分赛道龙头;第三,管理层有没有“蹭热点”。
如今赵治烨管理产品的消费仓位里,传统消费和新消费各占一半。“传统消费如白酒,正在博弈宏观拐点;新消费则关注港股映射,A股新消费估值比港股高,只能自下而上找细分机会,如宠物食品等。”他说。
扎根价值 “均衡派”的孤独与清醒
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赵治烨的策略也有差异:上银新兴价值成长的配置会更加均衡;上银鑫达混合则会更多关注AI、机器人相关投资机会,但也会做好风险控制和行业均衡,力争在市场风格变化时扛住回调。
赵治烨在操作中有两个“铁律”:一是不买因景气度而过度溢价的资产,严控波动;二是不押注单一仓位,但灵活调整结构。
聊到公募行业,赵治烨表示,均衡类基金经理“越来越难做”:“大家现在要么买ETF,要么买‘锐度高’的行业基金,对‘长期可持续’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他却仍然坚持在均衡的投资框架下,寻找超额收益。
“市场从不缺短期赢家。2015年‘高锐度’的激进策略,很多没扛过后来的回调;2020年押注消费、新能源赛道的方法,一度亮眼却因行业逻辑变化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均衡投资却能在市场剧烈波动中守住基本盘。”赵治烨表示,在这个市场里,唯有先扛住周期考验,才有机会为持有人创造穿越周期的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