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嘉悦实习生王昱童
德传投资董事长姜广策的身上,有一种“执拗”。
2008年,还是医药销售的姜广策选择转战金融行业。17年来,他从医药研究员成长为基金经理,后又自立门户创办德传投资。有意思的是,尽管身份在变化,市场热点循环往复,但姜广策始终最爱医药标的。
他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中国医药行业足够大,而且持续在发展,专注一定会创造价值。
据悉,过去4年医药板块陷入调整,但德传投资坚定看好这一赛道。在姜广策看来,不少中国医药企业通过不断研发、创新,正逐步具备全球竞争力,能够先市场一步发现并陪伴其成长,是“投资中最幸福的事情”。
谈及当前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姜广策认为,上半年中国医药行业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创历史新高,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刚刚开始,拥有“重磅炸弹型”药品的企业具备广阔成长空间。
“中国医药行业水大鱼多”
在私募行业,姜广策是特立独行的存在。
“在私募业,好像没有人像我一样,这么多年一头扎在一个赛道。”姜广策表示,自2008年从医药销售代表转行进入金融行业后,从未研究或布局过医药以外的品种。
缘何对医药情有独钟?他的答案不仅与自己有关,更与时代有关。
姜广策坦言,相关求学和从业经历,使自己对医药的认知更为专业,研究深度也能更具优势。当然,扎根医药投研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医药行业蓬勃发展。
他分析称,从宏观叙事来看,人口老龄化趋势是驱动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伴随着老龄人口的逐步增多,近年来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总额也逐步上升,中国医药行业的需求空间极大。
从企业基本面来看,过去10年大量医药领域科学家归国创业,他们对国际临床试验标准、药品注册体系、商业化路径的全面理解,推动了国内创新药企逐步进入收获期。
“中国医药企业厚积薄发,行业需求仍在快速增长,医药领域无疑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沃土。”姜广策表示,将聚焦自身能力圈,持续挖掘优质公司,让投资者分享中国医药行业成长发展的红利。
“心慌的时候看看工厂”
姜广策的“执拗”,不仅体现在行业选择上,还在持股周期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在标的陷入调整期时,坚守价值?姜广策的答案是:心慌的时候看看工厂。
他直言,在情绪占主导的市场环境中,优秀公司股价往往会遭遇“错杀”,此类情况下基金经理须根据基本面做出独立判断。“去年有一家公司股价大幅调整,我当时就去该公司的生产工厂逛了一圈,发现订单还在增长且工厂处于加班状态,这才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在姜广策看来,选对标的,哪怕经历下跌最终也会涨回来。但选错了,持股再分散也没有意义。
他认为,“对的股票”要具备两大特征:一是拥有“重磅炸弹”型产品;二是企业一把手具备极强的专业素养。
姜广策解释称,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力,一款足够重磅的新药会快速替代存量药物,从而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因此,管线清晰、即将完成关键临床试验的新药企业,值得重点关注和布局。与此同时,医药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企业掌门人要有具备专业能力才能带领一家公司,在政策与行业格局发生变化时作出最优选择。
“中国创新药行业方兴未艾”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强势反弹,引发市场关注。不过,近期市场逐渐开始担忧行业估值风险。对此,姜广策认为,中国创新药行情才刚刚启幕。
“2024年其实是中国创新药产业质变的关键节点。”姜广策分析称,一方面,国内创新药企的海外授权金额显著增加,全球前十大药企频频与中国公司签约;另一方面,政策环境边际改善,医保准入与药品审评更加市场化,为创新药企业打开了增长空间。因此,如今的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范围内不再只是跟随者,而是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了追赶甚至领跑。
他表示,今年创新药行业估值只是修复了过去4年的调整,而其成长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定价,中国医药板块行情有望持续演绎。
谈及具体的投资机会,姜广策表示,医疗器械与创新药领域的优质企业值得关注。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和创新药企业涌现了多个值得关注的重磅产品,比如,中国药企自主研发的血管导向密网支架是国内首款能通过0.017英寸微导管输送且带有抗栓涂层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或颠覆颅内支架的商业格局;国内企业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YXC-002是针对三代靶向药的痛点改进而成,可有效针对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患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