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首先要拥有世界领先的产业,围绕该产业形成一批高创新产出、原创性技术研发的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协同协作,区域链接紧密,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生态体系完善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和区域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在2025国家制造强国建设论坛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黄庆学阐释了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的内涵。
黄庆学认为,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围绕某一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和关联机构,通过高度集聚、分工协作、链接互动、共生发展形成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发展遵循不同的作用机制:初创期依靠资源政策带动集聚,扩张期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壮大,稳定期则持续优化网络组织。
“我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达80个,基本实现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全覆盖。”黄庆学介绍说,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发展体系初步形成,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治理体系不断优化。
“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带动产业发展从单体式向集群式转变,产业竞争从‘一企一品’向‘一群一业’转变。”黄庆学举例说,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拥有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沪东中华、中远海运重工等综合实力全球领先的造修船企业,协同发力共同集齐造船工业“皇冠上三颗明珠”(航空母舰、LNG运输船、邮轮),实现全球唯一。
在重点发展方向上,国家级集群主要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消费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汽车等领域。区域布局呈现鲜明特征:东部地区在集群数量上占据优势,西部和中部地区数量相当,集群对重大区域战略支撑力度较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牵头国家级集群共计46家,占集群总数的57.5%。
“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载体。”黄庆学认为,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是区域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组织、技术、制度、要素的重构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的承载地,是国际影响力高、技术领先的大中小企业的承载地。
在推进路径上,黄庆学认为,需推动重点领域成为世界领先产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优化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跨产业链集群协同,加强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信息共享、建立跨链协同协调机制;推动集群内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互融,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完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强化共享共建;打造国际领先龙头企业,聚焦高附加值领域、推动垂直整合与并购重组、拓展国际化;建设高水平促进机构,支持其开展各类活动、建设服务平台与创新网络。
黄庆学还建议,分类分批分层分级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专家委员会,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培育高水平促进机构。“以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系统化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建设,按照产业成熟度统筹推进,到2030年培育10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35年培育20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