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辛圆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周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快能源应用场景赋能、加大关键技术供给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措施。
《意见》提出,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
加快能源应用场景赋能方面,首先提到的是“人工智能+电网”。《意见》提出,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电网安全、新能源消纳、运行效率等要求,开展电力供需预测、电网智能诊断分析、规划方案智能生成等电网规划设计应用,加强电网工程智慧建设管理;推进电网多尺度智能仿真分析,探索人工智能模型在电网智能辅助决策和调度控制方面的应用,提升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全要素安全可靠低碳运行水平。
《意见》同时提到了“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围绕能源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需求,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含负荷聚合商)、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提升负荷侧群控优化和动态响应能力。
另外,《意见》提出“人工智能+新能源”。针对新能源出力波动性与间歇性的问题,加快在高精度功率预测、电力市场、场站智慧运营、新能源规划、项目后评价等方向的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推动新能源关键材料及产品不断迭代和创新。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在8月2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随着我国新能源规模的快速扩大,一些地区的新能源消纳利用也面临压力。面对风电、光伏发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国家能源局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
杜忠明特别提到,将加快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的建设;协同加强主网、配网与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的综合承载力,满足大规模新能源的接网要求;稳步扩大虚拟电厂的聚合规模,扩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
加大关键技术供给方面,《意见》提到,针对能源领域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和数据安全需求,推动数据智能标注、智能增强、数据合成等技术应用,推进能源数据分类分级技术、隐私计算技术以及智能数据动态加密和跨域可信溯源等技术研发,优化数据分享机制,加快形成能源领域高质量数据集,确保能源数据全流程安全可靠。
《意见》还提出,强化算力支撑。针对能源领域租建结合模式下的多元异构算力融合利用需求,开展多元异构算力统一调度、任务智能编排、存算网一体化融合、算力池化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智算服务水平。
保障措施方面,《意见》特别提到,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作用,依托能源领域、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专项,有序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