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国补”资金按计划陆续下达,多地陆续重启汽车消费补贴活动。如南京,9月5日至年底,对个人消费者在活动商户购买乘用车新车的,按照新车发票含税价分档补贴,最高补贴8000元。成都、济南等地启动补贴活动。
作为大宗消费品,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拉动效应。
今年以来,围绕降低消费成本、激发购车意愿目标,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一套多维度、全方位的组合拳。从年初多部门推出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到针对新能源汽车延续购置税减免,再到多地联合车企推出购车消费券,对消费者都是利好,点燃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不仅惠及消费者和车企,还对二手车等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通过淘汰老旧车辆,既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循环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此次多地重启汽车消费补贴,正值9月传统销售旺季。而部分地区大型秋季车展陆续开启,新车密集上市,加上中秋及国庆节临近,结婚、旅游等用车需求增加,经销商也趁热打铁,展开年底前的冲量促销活动,大幅拉动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王都预计,今年以旧换新政策可带动2025年汽车销量增长10%。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消费补贴往往具有短期性和周期性,发放补贴的本质是通过财政资金前置,提前释放潜在需求,终究只是消费的“催化剂”,而非“永动机”。
在一定时间里发放消费补贴,若缺乏长效机制支撑,短期繁荣之后,需求透支、市场回落的风险不能忽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等多重优惠政策或将退坡,未来如何维系消费者热情,避免市场剧烈波动,考验政策智慧。
既注重政策短期刺激作用,更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这是势在必行。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汽车消费环境,包括优化限购政策、畅通二手车流通、加强汽车金融支持等。
以二手车消费为例,当前二手车市场存在的评估标准不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制约了流通的效率,只有让旧车卖得明白,卖得顺畅,新旧置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需要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在补贴退坡的预期下,车企应更加聚焦技术创新、品质提升与用户体验优化,用较高的产品力去争夺市场,而非一味陷入无序价格战和夸大宣传的泥沼。
此外,还应注重提升汽车使用环节的便利性,大力改善停车设施、优化道路交通管理、加快充电基础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
汽车消费的长效机制还需要与环保政策相结合,通过严格执行排放标准、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等方式推动推动汽车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消费增长与环境保护达成双赢。
从长远来看,扩大消费的关键还是在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增强消费信心。汽车作为大宗耐用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与经济前景、就业稳定密切相关,只要在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等宏观层面持续发力,就能夯实消费根基。
因此,国补重启是应时之举,成效可期,但也不能形成路径依赖。在用好短期工具的同时,加快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汽车消费从“政策热”转向“市场稳”,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