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重庆三峡学院“85万元采购299元路由器”事件引发社会关注。9月6日晚,重庆市教委官网发布了事件调查情况的通报。
之前,该校委托重庆市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防火墙及DNS设备,却以高达85万元的中标总价,“买到”一款网上售价仅299元的普通路由器产品。在网友提出质疑并引发舆情后,相关方面叫停了采购,并展开调查。
从通报来看,这次表面上正儿八经的政府采购,却产生极其荒谬的结果,原因在于多个把关环节层层失守,相关人员工作极不认真负责。一连串错误之“简单低级”,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事件中,有三点让公众意想不到——
第一点是,整个采购过程看起来流程完备,正正规规,中标结果却匪夷所思。此次采购,既有前期调研摸底、需求调查、论证立项等程序,也有一整套投标、竞标、评审流程,投标企业也符合相关要求(事后调查证实造假),评审人员组成合理。评审结果看起来也是按事先确定的规则产生的。如果不是评审结果太过离谱,估计“翻车”的概率很小。
第二点是,采购流程虽然完备,但所有把关环节居然尽数失守,放任问题投标公司一路畅通。根据通报,最后中标的洪正公司先是提交了虚假材料骗取投标资格,再上网随意找了一款路由器作为防火墙设备,技术参数直接照抄竞争性谈判文件。但评审中,两名随机抽选的专家连参投设备型号都未核查,仅象征性询问产品是否满足要求,就给出了评审意见。政府采购中心和三峡学院的工作人员,虽然发现了异常,也都轻易放过。后续负责拍板的三峡学院相关部门领导,更是在对谈判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直接确认了中标结果。就这样,一次全链条失守给了问题公司可乘之机。
第三点意想不到的是,问题公司铤而走险及相关责任人玩忽职守的行为恶劣,后果严重(严重损害老百姓对政府采购的信任和相关公共机构的公信力),处理结果却不像想象中那么“重”。其中,中标单位洪正公司被处以罚款9000元,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政府采购中心和三峡学院的相关责任人,多人被立案调查、审查或诫勉;两名评审专家被解聘,并禁止参加政府采购评审活动。有网友直言,相比万一得逞的“收益”,以上失手后的代价似乎“不太大”。面对这种违法违规操作的“性价比”,难保后面不再有人也想“试试”。
事件暴露出政府采购从制度到执行层面的诸多漏洞,各方对此已经多有反思和建言,本文不再赘述。对笔者而言,最震惊的莫过于上述第二点“意想不到”。在我国,政府采购虽然仍有值得完善之处,但也算是运行多年的老制度,实际操作经验丰富,按理不至于闹出这么荒诞不经的一幕。但根据通报材料对各方行为的描述:洪正公司虚假承诺,恶意扰乱采购秩序;采购人三峡学院履责不力、把关不严,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不认真不负责;代理机构政府采购中心未认真履行委托采购职责,工作人员简单机械执行采购程序,相关领导内部管理不到位;专家开展评审谈判流于形式——如此松松垮垮、全盘失守的状态,令人瞠目结舌。
通报材料连续使用“履责不力”“不认真不负责”“未认真履行职责”“简单机械执行程序”“(工作)流于形式”等严厉定性,直指相关责任人缺乏履职责任感,工作作风散漫,对使用公共预算资金缺乏敬畏之心的问题本质。如此不正常的表现集中出现,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是否早已习以为常,反而是我们少见多怪了。
政府采购花的主要是财政资金,理应更精打细算,严格把关。各把关环节的责任人,也就是在各种招标、评审、确认材料上签字的“签字人”,应保持履冰临渊的高度责任感。然而,在这次三峡学院采购事件中,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签字人”都失职了,包括政府聘用的两名专家。他们看起来对自己要管的事情并不关心,材料递过来,签字就是,可能连上面写着什么都懒得看。他们只负责签字,而不对签字负责,仿佛一个个“签字机器人”。
包括行政活动在内,社会要正常运转,处处离不开签字。“签字负责”本是一种行使权力并担负责任的庄严宣示。在理想状态下,每个签字都应代表着对前期工作的审慎核查,对决策过程的充分知情,对可能风险的主动承担。它既是权力运行的痕迹,也是责任追溯的凭证。各种行政活动设置层层把关、多人签字,本意是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风险防控,以求把事情办得尽善尽美,公共预算的钱花得明明白白。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合作链条,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如果任一环节不够认真负责,其把关人的签字流于草率,就会误导后续环节,最终形成不够合理甚至错误的决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
三峡学院采购事件警示我们,这种推断并非杞人忧天。这一事件中,把关设计不可谓不完善,执行流程不可谓不明白,但事实证明也仅止于“形式合规”,各环节把关人的签字成了走过场。这本质上是主体责任缺失,把权力当作儿戏,用尸位素餐来形容亦不为过。形式合规与工作有效之间还隔着“认真负责”四个字,而且是每个环节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负责。每个把关人都要把控好自己手中的笔,确保每一次签字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给到后续环节的意见都是最好的意见。如果把关签字脱离了责任内涵,而退化为纯粹的形式动作,签名者就从“责任主体”沦为了“程序工具”,就会造成“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状态,使公共资源和公共机构公信力陷入“公地悲剧”。
要避免这种结果,需要构建起“签字即负责”的制度生态。应培育以责任为核心的行政文化,通过对所有行政行为建立清晰的责任清单和追溯机制,让每个签字都与具体责任紧密绑定。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对认真负责者给予奖励,对失职渎职者严肃追责,形成“尽职者得益、失职者受损”的明确预期。让签字回归责任本质,关乎公共机构的公信力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希望三峡学院采购事件成为“负责签字”荒诞剧的终章,以及“签字负责”治理愿景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