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来国内生猪价格呈现弱势运行。近日生猪养殖行业上市公司陆续披露的8月份生产数据也显示,当月猪价环比均下行。
9月8日,国内期货市场生猪主力合约2511报涨0.04%,但盘中探底至13145元/吨,处于6月份以来的相对低点。
现货市场方面,据卓创数据,上周北方重点市场白条猪肉均价17.79元/公斤,环比上涨2.2%。南方重点市场白条猪肉均价18.42元/公斤,环比上涨1.92%。
“正值月底、月初交接之际,上游原料供应收紧,屠宰企业收购难度增加;叠加开学季影响下终端需求好转,支撑周内猪肉价格上涨。”卓创资讯分析师马丽媛表示,从周均价来看,上周国内猪肉产业链重点商品白条猪肉价格较前一周上涨,产业链上游养殖端盈利增加,屠宰盈利水平亦有提升,行业整体盈利状况有所好转。
不过,上周进口猪肉产品价格多数下跌。周内国产冻品猪肉价格较低,且业内对后市看涨预期不足,下游经销商采购进口猪肉意向薄弱。同时进口商存一定库存压力,有降价走量的意向,导致多数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消息面上,2025年9月5日商务部发布公告显示,调查机关初步认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存在倾销,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反倾销条例》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决定采用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自2025年9月10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被调查产品时,应依据本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保证金比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
“此公告也预示着进口猪肉与国产猪肉的博弈进入新阶段,受消息面影响,业内有一定看涨预期。”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滕玉洁认为,反倾销措施一方面可能导致猪肉供应量相对减少,特别是副产品受供应冲击更为明显,也将影响依赖进口的餐饮行业及食品加工企业成本;另一方面,进口与国产猪肉价差收窄,有利于需求转向国内。而从中长期看,有助于重构市场竞争格局,强化国内生猪产业链的稳定性,推动市场进入再平衡阶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欧盟长期以来是中国重要的猪肉进口来源地,其猪肉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据相当份额,因国外消费习惯不同,特别是猪蹄、猪头、猪内脏、猪耳等副产品在中国需求旺盛,大量进口这些副产品满足了食品加工和餐饮的需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中国累计进口猪肉约63万吨,同比增幅4.1%;猪肉及副产品进口量约200万吨,其中欧洲占比达到50%左右。目前中国猪肉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比重不足10%,但其边际有一定市场影响。进口猪肉近年凭借价格优势,成为调节国内市场供需的重要补充。
卓创数据显示,8月份进口及国产猪头均环比下跌,且进口跌幅大于国产,主要原因是国产冻猪头充足,且进口猪头销量下滑。9月进口和国产冻猪头价格受供应增加、需求疲软影响,价格或继续偏弱运行。
“进口与国产猪肉有较为明显的差价。而面对反倾销措施,进口贸易商或将采取多重应对策略。”滕玉洁分析,贸易商需评估现有订单的成本与税费负担,短期内可能炒作现货库存、推高市场价格,导致进口与国产猪肉价差收窄。另一方面,保证金制度直接抬升欧盟产品的进口成本,若试图将成本转嫁至下游,会抑制进口需求与成交活跃度,进而降低进口量。同时,贸易商将积极寻求替代货源,转向巴西、加拿大、美国及智利等国家进口。总体来看,猪肉进口行业将进入一段业务调整与渠道重构的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