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近日宣布,其骨科团队在国产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成功完成第300例关节置换手术。这标志着瑞金医院智能骨科应用迈入新阶段,也意味着国产手术机器人正走向常态化、规模化应用。该机器人由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彰显了“中国智造”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创新的实力。
完成的300台手术涵盖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占比约70%)、全髋关节置换(20%以上)以及单髁置换和探索性翻修手术等多种术式,充分验证了锟铻国产机器人在多适应证、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和临床适用性。

2023年5月11日,瑞金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实施首例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迈出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同年12月完成第100例,两年突破300例,展现出团队在技术掌握、流程优化和多学科协作方面的高效推进能力。
“从最初每台手术比传统方式多花30分钟,到现在仅差10分钟以内,我们已走过学习曲线,进入‘人机协同’的成熟期。”瑞金医院骨科何川教授表示,“目前机器人手术已成为我们常规术式之一,流程高度标准化,具备向更多医疗机构推广的可行性。”团队正计划将机器人技术进一步拓展至复杂翻修、严重畸形矫正等高难度病例,并系统总结300例临床数据,未来将通过学术发表、行业会议等形式分享经验,助力国产智能手术技术的整体提升。
在300台手术的实践中,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得到充分验证。相比传统依赖医生经验的操作方式,机器人通过高精度机械臂实现毫米级截骨,显著提升假体安放的准确性,为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系统实现了软组织平衡的客观化评估:术中实时监测张力、角度等参数,将“手感”转化为可视数据,建立可复制的临床标准。临床随访显示,接受机器人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更快,关节功能恢复显著提升。
机器人手术不仅改变了操作方式,更在重塑骨科的临床生态。过去,一名医生需完成200至1000例手术才能熟练掌握关节置换技术,而借助锟铻机器人辅助,年轻医生仅需10–20例即可掌握核心操作。学习曲线缩短逾90%,显著加速了人才成长,也降低了手术对个体经验的依赖,推动复杂手术走向标准化与普惠化。
与此同时,智能化系统正让手术“更懂患者”。借助三维建模与个性化规划,医生可在术前为患者“量体裁衣”;术中实时导航与安全边界技术,确保每一步精准无误;术后通过智能工具动态跟踪康复进展,提供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