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8日讯(记者王晨)截至9月8日,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买入额达1.03万亿港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24年全年总额的127%。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市场的金额已超4.7万亿港元,本年度净买入额占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累计净买入额的比例更是高达21.77%。
就在9月2日,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买入额首次突破1万亿港元,刷新历史纪录,当日南向资金净买入92.81亿港元,为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最高单日净买入额之一。
南向资金净买入不断创新高的同时,A股与港股近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7月以来,A股科创板块强势领跑,各类科创主题基金净值大幅上涨,科创板指数屡创新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股市场显得有些“落寞”,恒生指数在25000点附近持续震荡,始终未能突破前期高点。
尽管如此,当下港股市场却呈现出新特点:
一是A股与港股交替领跑,提升整体资产吸引力
中金研究相关分析指出,回顾今年以来的全球资本市场行情脉络,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月,港股市场表现强势,跑赢A股和美股。其中,由AI驱动的恒生科技指数成为市场当之无愧的赢家,相关科技互联网企业股价大幅上涨,带动恒生指数实现阶段性高点。这一阶段,港股市场的上涨主要得益于AI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企业在AI领域的布局和突破,市场对科技板块的关注度和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第二阶段是4-6月,美股市场接过上涨接力棒,表现优于A股和港股。在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后,中国市场虽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美股尤其是科技龙头企业,在超预期的业绩推动下快速创出新高。反观港股市场,恒生科技指数始终未能修复3月底的高点,整体表现相对疲软。
第三阶段从7月至今,A股市场后来居上,在流动性驱动下,科创板块行情火爆,A股整体表现跑赢港股和美股,而港美股则在高位震荡整理。
从这三个阶段的走势不难看出,A股和港股不再简单同步,而是呈现出交替领跑的态势。从一定意义上讲,A股在这一阶段的上涨是在追赶此前强势的港股和美股。港股市场的走势更多由基本面驱动,近期的相对落后也恰恰说明其基本面缺乏足够的催化因素,企业盈利增长不及市场预期,未能为股价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流动性趋紧状况边际改善
8月中旬以来,香港金管局积极采取措施,承接银行港币供给,并不断回收流动性,有效缓解了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香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Hibor)在快速上行后逐步趋于稳定,市场资金利率水平回归合理区间,这为港股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利的流动性环境。
同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表态显著转鸽,释放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倾向,市场对美联储后续降息的预期进一步升温。内外流动性环境的积极变化,说明港股市场流动性趋紧状况已经得到了边际改善。这一改善将有助于降低港股市场的融资成本,提升市场活跃度,为港股市场的反弹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港股成交热度持续提升
“上周”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达到3572亿港元,环比增加769亿港元,这一成交水平处于近三年97.4%的分位数,意味着当前港股市场的成交活跃度已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市场交易热情持续高涨。
从Wind数据来看,截至今年8月,2025年香港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73亿港元,与去年日均成交额1319亿港元相比,增长幅度达到87%;2025年8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进一步攀升至279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955亿港元大幅上升192%。

成交金额的持续大幅增长,一方面反映出市场参与者对港股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投资热情日益浓厚;另一方面也说明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不断改善,市场交易更加活跃,这为港股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内外资同时净流入港股市场
从南向资金来看,今年前9个月,南向资金均保持净买入态势,且净买入规模不断扩大,兴业证券相关分析更指出,内地资金南下趋势仍将持续。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不仅为港股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持,也反映出内地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长期看好。
财联社记者曾在《南向资金扫货港股,万亿在望,股民坐不住了?有券商港股通开通量超去年全年》调研发现,主动咨询港股通业务的投资者在今年格外多,银河证券年内新开港股通权限客户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增量,同样反映南向资金流入热情。
从海外资金来看,据招商策略统计,海外跟踪中国资产的ETF是外资流向的较好代理变量,上周,外资通过此类ETF净买入港股4.3亿美元,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外资通过该渠道合计净流入港股市场110亿美元。
五是短期市场波动或加剧,以结构市为主
招商证券(香港)相关分析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处于通缩周期,中国经济虽呈现弱复苏态势,但整体复苏力度仍有待加强。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盈利增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缺乏强劲的增长动力。同时,政策层面虽有一定的支持措施,但政策增量有限,难以对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刺激。因此,港股市场“水牛”特征明显,即市场的上涨更多依赖于流动性的宽松,而非企业盈利的实质性增长。
尽管美联储降息预期、香港本地流动性改善、AH溢价率回升等利好因素对港股市场形成支撑,推动市场出现反弹,但从长期来看,市场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缺乏宏大的市场叙事来吸引增量资金持续入场,市场上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美债增发可能带来全球流动性震荡,对港股市场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美国降息政策的实施节奏以及全球重要政治事件前后市场预期的起伏,都可能导致港股市场波动加剧。
港股长期机遇可期
进入9月后,市场波动明显加大,全球资本市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预期“箭在弦上”,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如何布局港股是多数投资者所关心的。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认为,港股四季度有望迎来新一轮上涨,展望下半年,当前港股市场正处于多重积极因素共振的关键窗口期。随着利空因素逐步消退、资金结构持续优化、估值优势凸显,港股有望在四季度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
招商证券(香港)中长期展望更为乐观。随着供需格局改善,中国经济周期有望迎来景气拐点。科技产业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将逐步转化为企业盈利,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后,中美政策"双宽松"共振,南向资金和外资将持续流入。港股作为全球估值洼地,恒指估值亦低于历史均值。未来基本面改善,盈利预期上修叠加估值修复将驱动港股中长期上行。
而对于A股和港股间该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中金研究给出了更明确的操作策略:博弈流动性仍应在A股,港股则重视景气结构。
中金研究认为如果选择继续参与流动性驱动的行情,那仍应在A股,适合偏激进和交易型投资者。此类行情依赖增量资金不断入场与市场之间形成正反馈作为前提,如果投资者依然对此深信不疑,那显然在A股参与最为直接,而不应选择影响更间接且还受做空和配售约束的港股;如果投资者担心流动性逻辑的持续性或者担心行情的透支,港股尤其是有优势的景气结构是更稳妥的选择,适合稳健和持有型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