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本次论坛以“从蔚蓝到未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共建美丽丰盈的海洋”为主题,设立“1+1+4+5”11个板块活动,即开幕式暨主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四个平行论坛和五项特色活动,覆盖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相关议题,以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治理、绿色航运转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深海资源开发、海洋青年人才培育等方向。
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大赛青岛国际邀请赛、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3个国际培训班、“一笔一世界一墨一海洋”国际书画展五项活动同期举行。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在致辞中表示,海洋面临过度及非法捕捞、塑料污染、生态恶化等突出挑战,海洋具备强大韧性,推动可持续海洋经济需融入“再生”理念。他强调,国际社会需持续推进《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简称BBNJ协定)等具体举措。他对中国加入《港口国措施协定》及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表示感谢,并呼吁深化全球合作,落实“2030年前保护管理至少30%海洋及沿海区域”的“30x30”目标,期待在2028年第四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构建全球生态文明。
开幕式上,多项重要成果集中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维达尔·海尔格森宣布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首个城市合作平台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为全球沿海城市参与海洋治理提供制度化协作城市实践样本。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发布《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从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六个维度,量化呈现我国海洋发展态势,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夯实数据根基,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兼具数据支撑与实践价值的公共产品。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局长雷波发布《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依托“陆海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展现大湾区典型生态保护成效与跨区域治理经验,以科技赋能生态、兼顾发展与民生的思路,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春波和中外青年代表共同发布《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倡议书》,号召全球海洋青年勇担使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聚焦创新突破海洋科技,促进互鉴传承海洋文明,践行绿色守护海洋生态,深化协作推动海洋发展,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守护蓝色家园注入青春动能。
作为国家批准山东省保留举办的3个省部级论坛之一,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继2024年首次整合“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与“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活动”升级后,第二次成功举办。通过部省市区四级联动,论坛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将山东实践深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成为山东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