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核心枢纽,港交所的动态牵动着全球投资者的神经。当前,港股IPO市场持续活跃,科技企业与新经济公司上市热情高涨,外资机构配置意愿回升,港股关注度持续提升。
近日,港交所CEO陈翊庭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详细解读了当前港股市场的供需格局、外资回流的底层逻辑、与内地市场的协同发展,以及港交所未来在产品创新与生态建设上的布局。
外资从“被动进场”到“主动加仓”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交出靓丽“成绩单”: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为2402亿港元,同比上升118%;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对于港股热度是否具备可持续性,陈翊庭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信心满满。从供应端看,陈翊庭透露,目前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其中科技企业近半。整体看,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相较于供应端,我们更关注需求端的变化。”陈翊庭表示,2024年以来,港股需求端的最大亮点是外资显著回流。以国内某大型企业的IPO发行为例,外资认购比例达70%—80%,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外资回流的背后,是全球资产配置逻辑的深刻转变。
“当资金从美元资产溢出,寻找新的配置标的时,港股恰好提供了一批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成为外资‘装钱’的优质选择。”陈翊庭称,对于大型主权基金或长线机构而言,在二级市场分批买入股票可能推高股价、增加成本,而通过IPO直接配置则更为高效,这也成为外资积极参与港股IPO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正向Buy China转变。“现在他们的态度已经变成‘中国资产不能不投’。”陈翊庭说。
一方面,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进一步刷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认知,促使他们重新研究并审视中国资产的投资价值,并挖掘出一批优质标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策确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这也让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逐步转向今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约1000亿港元,2024年上升至约1300亿港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攀升至2402亿港元。其中,外资成交额占比约七成,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包容性制度赋能创新
港交所在制度设计上始终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当被问及港交所何时会出现比肩英伟达的企业时,陈翊庭表示,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制度创新里。
“腾讯2004年在港股上市时,只是一家小公司,谁能想到它会成长为如今的巨头?”她表示,港股的优势在于允许潜力十足的初创企业上市,并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成长为国际巨头。
港交所18A与18C上市规则的推出,正是其制度创新与包容性的缩影。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节,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23年,港交所推出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的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18C章节刚落地时,市场曾追问为何没有企业申请。”陈翊庭回忆道。时至今日,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18C的推出,就是我们预判到长线投资者对特专科技企业的需求,并将其与特专科技企业对早期融资的需求相匹配,最终让制度创新转化为市场活力的案例。” 陈翊庭认为,培育比肩英伟达的企业需要时间,但只要保持制度包容性与市场开放性,港股就具备孕育巨头的土壤。
补全“货架”短板
面向未来,陈翊庭表示,未来港交所将扮演好“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同时积极补全FICC(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等领域的“短板”,打造更全面的资产配置平台。
在固定收益领域,中国国债的潜力正逐步被外资认可。“中国国债信誉良好、收益稳定,是外资避险的优质选择,但相关的风险管理工具不足,产品多元化问题待解。”陈翊庭表示,未来将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丰富完善香港“货架”上的产品供应。
此外,港交所还将推动互联互通机制优化。陈翊庭表示,目前沪深港通标的以股票为主,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此外,港交所还在与沪深交易所合作,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沪深港通。
“当前,外资对中国资产非常感兴趣,且在各个资产类别都需要寻找替代品,在此背景下,若投资者购买任何类型产品都能通过互联互通实现是最好的,这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一。”陈翊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