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植文上海报道
当“造车新势力四小龙”的光环褪去,负债超200亿元的威马汽车,在破产重整的废墟之上,突然迎来了“复活”的信号。
日前,威马汽车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已正式接管威马四家核心公司,并计划于本月在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的生产。
9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探访原威马汽车位于上海青浦区的两处主要办公地点,景象迥异。
位于会恒路上的原威马汽车总部早已撤去了公司LOGO,至今大门紧锁,内部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些曾经的印记。所属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威马汽车于前年搬走,曾经的办公区已经属于空置招商状态。
但当记者来到位于沪青平公路上的威马汽车设计·采购中心却有了新发现,这里自六月起已悄然复工。该办公地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搞设计的、搞采购的、还有人事部、行政部四个单位在这里,不止召集老员工,在外面也招了一批人,现在大概就五六十人在这里,生产在温州。”
从“空无一人”到“局部重启”,威马的“复活”尚处于碎片化状态,而其背后的财务窟窿,却远比办公区的景象更触目惊心。据此前法院预重整审计数据,威马汽车负债高达250亿元,资产价值仅约96亿元。
如今新股东的入场,能否填补这道鸿沟,成为外界最关心的问题。
新股东浮现,翔飞接手
9月6日,威马汽车的重整投资人翔飞汽车在《致供应商白皮书》(以下简称“公告”)中详细阐述了公司的重整情况、法院对历史债务的裁决以及“新威马”未来六年的发展规划。
根据重整计划,翔飞已全面接管威马汽车四家核心公司,将推动EX5与E5车型于本月在温州基地恢复量产。
然而翔飞汽车的野心也赫然在目。在公告中,威马汽车公布了雄心勃勃的“三阶段发展计划”:
2025-2026年为复兴阶段:2025年9月复产EX5和E5车型,确保年产销1万台,争取实现产销2万辆,收入10亿-20亿元。同时布局泰国KD工厂(组装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年实现10万辆满产运行,收入近百亿元,创造3000多个就业岗位。
2027-2028年为发展阶段:年销量目标25万-40万台。量产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并启动IPO筹备。全面应用AI技术赋能研发、生产和营销全链条。
2029-2030年为跨越阶段:计划2030年产量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成为行业新标杆。
产品规划方面,新威马称计划未来五年推出10款以上新产品,覆盖A00级至C级的轿车、SUV、MPV和跨界车等车型。
“清偿方案”也是威马此次重启的关键一环。翔飞汽车宣布将对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债务进行清偿,债权金额15万元(含)以下的普通债权人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债权金额超过15万元的,除15万元现金清偿外,超出部分通过信托受益份额按比例清偿。
为确保复工复产顺利进行,翔飞初期预计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等。据公告介绍,目前新公司已组建一支143人的团队以支持新威马汽车复工复产,并正在加速招聘,形成400人的核心团队。
公司采取“召回老员工+新招聘”双轨模式。已有前威马员工在社交平台表示,两个月前就收到前领导的回归问询,只要有意愿返回,基本都能重新入职。
从“造车新势力四小龙”到破产
时间回溯到2023年10月,威马汽车正式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预重整申请。曾经风光无限的造车新势力,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根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预重整阶段的审计评估,威马汽车负债高达250亿元,资产价值仅约96亿元。
何以至此?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由吉利集团前高管、沃尔沃中国区前董事长沈晖创立,沈晖在汽车行业积累深厚,曾带领团队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最大海外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并负责重组沃尔沃全球的治理架构,一举使中国成为沃尔沃全球最大和最盈利的市场。
而含着金汤勺出身的威马汽车也曾与“蔚小理”齐名,并称“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估值一度高达470亿元。公开信息显示,威马汽车是融资次数最多的新能源车企之一,融资规模累计达350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红塔集团、上海国资投资平台等。2020年9月,威马汽车进行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海国资投资、上汽、百度、海纳亚洲等,共融资100亿人民币,创造了造车新势力的最大单笔融资纪录。
销量上,威马汽车也曾有过辉煌。其首款车型EX5上市后迅速打开市场,2019年威马汽车总销量达1.68万辆;2020年达2.24万辆;2021年,威马汽车年销量曾一度达到4.42万辆;2022年,降至2.94万辆,2023年后不再公布销量信息。
在经历了电池自燃起火、产品定义不明、供应链管理混乱、新产品后劲不足、抄袭风波等过程后,财务恶化是威马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根据重整案提及的审计报告,威马科技集团经审计后账面资产总额为39.88亿元,负债高达203.67亿元。
2022年下半年开始,威马汽车就不断传出停产、拖欠供应商账款等负面信息。公司也曾寻求上市,但冲刺科创板、港股借壳、美股并购,三次冲击IPO均告失败。
此前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威马汽车合计亏损达174.35亿元,2021年年末净资产为-205亿元,资不抵债。
威马汽车的财务困境对各方造成了严重影响。重整案附表显示,除去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青浦区税务局的266.32万元,威马拖欠的员工薪资、赔偿金和福利金超过4000万元,人均债权金额超过10万元。
在普通债权人中,除去税务局的158.13万元,威马汽车拖欠供应链、市场服务、销售和其他服务等合作伙伴的金额高达17.34亿元,平均债权金额为1000万元,涉及科大讯飞、特来电、比亚迪、蓝色光标、米其林、德赛西威等知名企业。
质疑声中的“复活”
2025年4月3日,法院裁定批准了威马四公司重整计划,并终止实质合并重整程序。神秘的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浮出水面。
资料显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于2023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实缴资本为0.42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销售;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法定代表人黄晶的关联企业中出现了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身影。
而宝能汽车自身也面临严重困境。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宝能汽车集团控股股东宝能投资集团被执行总金额超470亿元,且该公司还存在多条限制消费令、失信被执行人等信息。
截至2025年6月,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50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逾120亿元,实控人姚振华个人被执行金额也超310亿元,三个主体均被限制高消费。
不过,在公告中,新股东翔飞汽车强调威马汽车的复工复产获得了政府层面的有力支持。温州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协调浙江本地供应商资源,促进合作并解决历史问题。在政策补贴上,温州市政府考虑为威马汽车复工复产、产线技改、产品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并优先将新威马汽车纳入本地公共采购清单。在金融层面,翔飞正以股东优质资产作为增信,与温州本地金融机构对接融资,为生产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尽管威马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但行业质疑声不断,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行业玩家们不得不直面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融资渠道受限且经营不善的弱势新能源汽车品牌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此时提出百万目标被质疑过于激进。
同时,威马还将面临自身造血能力不强,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等难题。如何重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是其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重建品牌信任需要时间。威马汽车此前负面信息不断,难以迅速获得消费者和经销商的信任。
产品方面,威马EX5/E5车型已落后不止一代,只能走低价策略。渠道方面,威马、宝能和观致的全国经销商网络都已大幅萎缩。
威马汽车的复活之路才刚刚开始,荆棘与未知都在前方。截至9月8日,威马汽车App、官网及官方客服尚未恢复正常运行,消费者对售后维修、零部件供应等问题的担忧仍未得到明确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