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赛多利斯集团(以下简称“赛多利斯”)正在进一步加码中国市场。在近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赛多利斯管理层透露,赛多利斯已在中国搭建本土产品开发团队。今年3月份,赛多利斯还推出了首台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生产的小型一次性层析系统。
“不只是把总部的新产品引入到中国来。早在两年前,我们已经开始搭建中国产品开发团队。”赛多利斯中国总经理王旭宇表示,这标志着赛多利斯在中国本土创新迈出实质性一步。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
赛多利斯成立于1870年,最早以生产实验室天平起家,现已成长为覆盖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工艺解决方案的全球性公司。2025年上半年,赛多利斯的销售收入按不变汇率计算同比增长6.1%,达到17.67亿欧元,利润率提升至29.8%。其中,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板块表现突出,销售额按不变汇率同比增长8.8%至14.35亿欧元。管理层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额将增长约6%。
在全球医药市场增速趋缓的背景下,这样的业绩凸显了赛多利斯在生物工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诠释了其不断加码中国的战略考量。
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行业进入双抗、多抗、抗体偶联药物(ADC)、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多元化技术路线并行阶段。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创新能力正影响全球。以ADC产品为例,瑞士银行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占据全球ADC在研管线的约42%(以候选药数量计),为全球第一,这直接推动了全球ADC领域的快速扩容与迭代。
不过,技术路径的多元化也让药物分子更加复杂,这对于生产工艺的挑战更大,在生产的稳定性、一致性及成本控制方面又提出了更高要求。赛多利斯中国生物工艺解决方案市场部负责人任雪芸透露,近年来,赛多利斯在中国走访了4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不少企业都提出了这样的需求:如何在保证复杂分子药物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工艺成本,加快进入临床和商业化的速度?
面对这一新趋势,赛多利斯正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其中,生物制药连续流强化工艺成为公司近年来着力推广的重点。据王旭宇介绍,“连续流”的概念最初源于企业与法国药企赛诺菲的合作。当时赛诺菲在开发复杂分子药物时遇到挑战,寻求一种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赛多利斯凭借上下游设备与数据整合的优势,开发出了“连续流”强化工艺,“与传统批式工艺相比,‘连续流’通过实时监测、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能够实现显著的降本、提效和节能,同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过去十年,中国生物药主要依靠传统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未来,如何利用‘连续流’工艺助力ADC、双抗等复杂药物稳定生产,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王旭宇表示。
陪伴客户成长
除了提供技术方案,赛多利斯还在中国市场形成了“长期陪伴”的合作模式。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昌生物”)是其中的代表案例。赛多利斯与荣昌生物的合作可追溯到其早期药物研发阶段。“在荣昌生物还未具备大型工艺设备时,赛多利斯就为企业提供了样机设备,随着荣昌生物逐步迈入临床试验和商业化阶段,赛多利斯持续提供2000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等核心设备,帮助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能力的跨越。”王旭宇表示,赛多利斯还通过其全球网络协助荣昌对接海外资源,助企业快速打开国际市场。
“创新药的研发是一场长跑。赛多利斯愿意在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周期中与客户共同面对挑战。”王旭宇补充说,赛多利斯与美国、欧洲等地区的国际药品监管机构保持长期合作,能为中国客户提供全套的端到端验证服务,帮助本土企业在“出海”时少走弯路。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赛多利斯是生命科学上游企业。目前,新型分子药物不断涌现,传统依赖“标准化设备通用”的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生物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更多个性化、复杂化的工艺挑战,这要求上游供应商不仅要具备深入的工艺理解,还要能根据不同客户场景进行设备与耗材的定制化开发。同时,行业对自动化与信息化的依赖度不断提高,从研发到生产、从工艺上游到下游、从设备到耗材,都亟需实现高效衔接与一体化整合。这也使得市场对能够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的上游厂商的需求愈发迫切。”
目前,赛多利斯在全球设有30个生产基地,位于中国的北京与上海工厂已成为其中的关键一环。“近十年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快速成熟。我们将继续依托全球网络与本土研发,助力更多突破性疗法早日落地。”王旭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