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于祥明白丽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于9月8日正式公布,聚焦8大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电网、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人工智能+新能源、人工智能+水电、人工智能+火电、人工智能+核电、人工智能+煤炭、人工智能+油气,加快赋能。
就在8月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成为最受关注的中国经济政策之一。据官方透露,在该意见指引下,面向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将分别制定“人工智能+”的具体实施方案。当下,最新出台的能源领域的《实施意见》,恰是第一个“出炉”的重点行业领域的实施意见。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工智能+”迈入了政策“爆发期”。
其中,交通运输具有场景多元、数据丰富等独特优势,是人工智能重要应用领域。记者此前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经部务会审议通过,将于近期印发实施。据悉,我国在交通领域将实施“十百千”创新行动,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标志性工程。
可以肯定,中国“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的“集中供给”,将极大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大中国抓住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机遇。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具有“头雁”效应的战略性技术。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向记者表示,未来一到两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要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领域,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取得实效。
中国在现阶段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既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为此,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的集中“供给”还是一套“组合拳”。
记者了解到,后续相关部门还将综合利用政策、资金、机制创新等多种方式体系化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既有“硬投资”,又有“软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抓好重大项目,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用足“两重”建设、“两新”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具体包括,不断优化智算资源布局方面,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推动降低创新主体研发使用成本;深化关键场景应用,面向重大战略场景,开展联合攻关,打通卡点堵点,提升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智能终端普及,创新人工智能终端消费补贴方式,促进更多好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惠及人民群众。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已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近日撰文表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大模型备案总量达439款,覆盖医疗健康、农业、教育、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30余个行业,有力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生态成熟,重塑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版图。
可以期待,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带动我国竞争力整体跃升,进而助力我国更早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