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保险被称为“保险的保险”,通过有效发挥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也是保险机构参与全球保险市场风险分散、拓展承保能力供给的重要方式。
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是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窗口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9月8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来到位于滴水湖畔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记者从现场获悉,今年1—8月,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保费43.92亿元;累计登记分出业务保费945.83亿元、分入业务保费94.91亿元。目前已有118家机构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境内机构90家、境外机构28家,覆盖全球13个国家或地区。
走进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一楼大厅里,一块电子巨幕滚动更新再保险交易数据和明细。作为国内唯一的再保险交易市场,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对标伦敦金融城的“保险超市”劳合社,建立了一套“前市后司”交易模式——“前市”即交易市场,一楼和二楼的交易席位上,再保险的供需双方能坐在同一张桌子前洽谈业务,“后司”则是楼上的运营中心,当场就能出单结算。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介绍,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极具潜力,2024年直保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2、再保险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7,“相较直保市场来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
再保险交易呈现彼此关联的国内国际网状交易结构,全球缺乏公认的标准,公司间再保险交易凭证、格式不一,面临账务清算成本高、结算缓慢等普遍性难点痛点。对此,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定位“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后台”,推动中国市场率先在全球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整体降本增效和资信改善,更好实现制度型开放。
自2023年6月陆家嘴论坛上宣布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启动以来,目前,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市场体系初步搭建,一个更加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形成。
全球再保险交易主体向临港新片区集聚的趋势已经显现。支持境外保险机构设立交易席位,正是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开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为境内外保险机构更便捷、低成本参与和深耕中国再保险市场提供重要载体,有利于加强国内外保险机构间技术、人才、业务交流合作。常明介绍,目前已有来自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等国家的6家境外机构在交易中心设立交易席位。26家中资、外资再保险专业机构相继入驻新片区,形成了“分入+分出+经纪”的完整业态。与此同时,登记交易中心制定发布了8项业务规则,推进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
在具体实践中,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积极发挥平台承保能力聚集优势,支持中国企业自带承保能力出海。服务国产大飞机方面,成立由中国商飞、人保财险、登记交易中心、航联保险经纪等机构共同参与的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保险服务机制,探索优化国产商用飞机“联合出海”合作机制,以更大力度的金融创新提升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的境内承保能力及保险保障与突发风险应对能力,降低相关成本。
再保险是一项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业务,登记交易中心在人民银行指导支持下,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构建起再保险资金跨境便利化通道。“平台数据透明、真实的交易环境做到了‘来源可溯、流向可控’,商业银行可以依据交易结算单号办理跨境资金结算和支付。根据入驻机构反馈,原本交易结算周期在一到两周之间,现已缩短到几分钟,甚至秒级完成交易。” 常明表示,再保险跨境资金收支便利将进一步提高境内主体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目前正在研究推动跨境再保险分入业务收入境外投资便利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