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内科主任王珣查房。通讯员供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涛通讯员周绮书苏鹏飞)近日,79岁的刘婆婆在武汉市武昌医院消化内科病房里精神矍铄地与家人唠着家常。而半个月前她曾因重症肝衰竭命悬一线。
8月底,刘婆婆因持续20天尿黄、食欲不振被家人送至武汉市武昌医院送医。检查结果显示,刘婆婆的总胆红素高达434.51μmol/L(正常范围1.7-17μmol/L),为急性肝衰竭伴高胆红素血症,肝脏功能已濒临崩溃,病情危重。
“高龄患者的肝功能衰竭,绝不能套用常规方案。干预策略必须更精准,要充分考量老人对治疗的耐受性。”消化内科主任王珣针对刘婆婆的病情,联合重症医学科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最终决定为刘婆婆进行“DPMAS人工肝联合个体化药物支持”的创新治疗方案。随后,王珣主任带领团队为刘婆婆实施了“DPMAS人工肝”治疗。“这就像给衰竭的肝脏装了台‘智能净化器’。”王珣主任解释,通过特异性吸附柱精准锁定并清除胆红素等毒素,再配合个体化药物方案护住肝脏功能,双管齐下为肝脏“减负”“赋能”。经过三次精准治疗,刘婆婆的总胆红素从危急的434.51μmol/L显著降至98.14μmol/L,皮肤黄染肉眼可见地消退,食欲与精神状态也一天天好转。
面对后期的康复,消化内科团队针对刘婆婆的年龄、基础体质和恢复节奏,协同营养科为其量身设计了周密的康复计划:从低脂高蛋白的饮食配比,到保肝药物的阶梯式调整,再到每日体征监测的重点指标,每一项都经过团队细致讨论,确保既不增加肝脏负担,又能为机体修复提供充足“养料”,并在治疗过程中全程监测,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三周后,刘婆婆的肝功能指标持续向好,举手投足间已不见半月前的病容。“是你们精准的技术和贴心照护,把我母亲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刘婆婆的子女紧握着护士长钟文娟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核心枢纽’,一旦衰竭,毒素会像洪水般冲击全身系统。尤其对高龄患者来说,传统治疗往往难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王珣主任解释,“DPMAS人工肝”像“智能滤网”般精准清除毒素,为肝脏“减负”,同时搭配个体化药物方案“扶正”,促进肝细胞自我修复,既解了急性期的燃眉之急,又为长期恢复打下基础。
王珣主任提醒,老年人若出现持续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皮肤发黄等信号,一定要及时查肝功能。早一天诊断,早一步干预,就能为肝脏多争取一分恢复的希望。
【责任编辑:班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