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钦华和学生在一起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李碗容实习生吴思瑾罗志宇
鄂西南群山中,恩施市崔家坝镇小学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扎根乡村学校十二载,从老师到校长,李钦华为山区孩子们点亮希望。她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将特殊关爱工作常态化,创新“一人一案”送教模式,10年累计送教2300余次。她指导学生获省级数字素养大赛奖,推动乡村小学迈入“科创教育小镇”。12年来,她用爱与智慧,为孩子们点亮了通往世界的路。
走遍鄂西大山家访万余次
“她最喜欢李校长了,回到家常说起李校长。李校长让我们的孩子看见了太阳,见到了阳光。”8月30日,极目新闻记者随李钦华及学校老师前往学生家中家访。清晨,一行人从崔坝镇驾车出发,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后,翻越座座大山,来到刘家河村小敏(化名)家中。
小敏和姑姑早早在家门口等待,看到李校长便开心地跑来,爷爷奶奶也迎上前。小敏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她与爷爷奶奶相伴成长。初入校园时,她性格内向、言语不清。李钦华关注到这个特殊的孩子,常与她聊天、沟通。如今的小敏不仅口齿清晰,还热爱上学,并有了新梦想——成为一名老师。
崔家坝镇小学60%以上是留守儿童,大多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学业辅导与心理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校长,李钦华带队搭建亲情桥梁,开展党员教师家校协同行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她和老师们累计家访万余人次,用脚步书写育人的初心。
他们还开展走教送教活动。2015年9月,李钦华成为学校首位送教上门老师,十年来坚持送教到小明家中。“孩子从不会说话、不会发音,到现在能说简单话语,都是李老师多年耐心坚持的结果。”小明奶奶说。2017年,学校组建专门送教团队,完善送教机制。十年来,累计线下实地走访送教1400余次,线上网络送教900余次。“跟着李校长,我们更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情况,看到他们的需要,也更坚定了坚守大山的信心。”该校教师向福林表示。
如今,“一人一案”送教模式已在全镇推广。李钦华还带领老师们推出多项暖心举措:建好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视频电话、落实爱心妈妈、写亲情书信、实现微心愿……
人工智能交响曲在乡村小学上演
“乡村学校”与“人工智能”似乎遥不可及,却在崔家坝镇小学每天上演。李钦华主动请教当地中学信息专业吕世兴老师,在学校开设编程课,带孩子们走进科学世界。孩子们能敲代码控制机器人小车行驶;接触3D打印,在老师指导下打出自己喜欢的小物件,还学习无人机知识。李钦华带领孩子们参观科技企业,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她带乡村孩子看见世界,更让世界看见他们。2023年以来,10名学生获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大赛二、三等奖,获恩施市教育技术装备站10台笔记本电脑奖励,她借此建立科创教室,让农村娃也能接触“人工智能”,看到大山之外的天空。今年7月11日,在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大赛中,该校学生获得一等奖。“我们的孩子十分优秀,他们登上了省级比赛的大舞台,展现了我们乡村学校的学子风采。”李钦华骄傲地说。
李钦华还带领老师把楼梯间改造成微型种子博物馆,让孩子们将自家种子带到学校,认识、分享、交流,了解种子的生命轮回,探索大自然奥秘。劳动课上,她提倡与多学科结合:与语文课结合写观察日记;与数学课结合计算种子重量、体积等;与科学课结合搜集不同种子对土壤、环境、阳光、水分的需求……2024年12月,学校被评为“恩施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李校长,我想把娃娃转回来读书!”2023年以来,先后有60余名学生“回流”崔家坝小学,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了乡亲们的更好选择。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