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实施方案》从加快前沿科技攻坚突破、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等六方面推出24条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强省。
加快前沿科技攻坚突破方面,《实施方案》提出,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6个重大科技专项,新布局核能与核技术、光电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重大科技专项,研发高可靠智算核心板、大型多用途无人机、治疗前列腺癌Ⅰ类新药等标志性产品。
开展重点产业链科技攻关。制定“15+N”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强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软件、动力电池、绿色氢能、核医疗、种业振兴、找矿突破等领域科技攻关。实施科技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先手棋”计划,加强第六代移动通信(6G)、量子科技、未来交通、先进核能、前沿生物、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技术攻关。组织开展科研仪器设备研发。
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逐步将企业承担省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对国有工业和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考核全覆盖,按规定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建设“蜀创源”创新基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动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研发活动、研发人员全覆盖,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和高新技术企业“升规入统”。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
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力度。优化财政科研经费分配使用机制,聚焦重点优化支出方向,构建竞争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部门和创新主体设立的重点科技专项,按程序纳入省级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完善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改进重大科技任务凝练生成方式,推广“揭榜挂帅”、定向委托、赛马制、链主制等项目组织方式。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科技服务业等方面政策引导,在全省推广“科技创新券”。开展财政资金“先投后股”试点,探索科技项目前期投入的财政资金转换为企业股权。
构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链主”企业、上市公司参与组建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市(州)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参与成果转化综合基金及子基金。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让利—国资基金微利—市场化基金盈利”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让利模式。包容设定创投基金风险容忍度,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60%,对于投资种子期企业或未来产业的基金可进一步提高投资损失容忍率至80%。开展科技金融“股贷债保”联动试点,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助力科技型企业增信。常态化开展“创投天府·周周见”投融资路演。开展科技企业并购贷试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