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人工智能专馆、推出国内首个会展智能体、国内和东盟国家的硬核AI产品将首发呈现、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论坛……
即将于9月17日在广西启幕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和峰会”),将以其前所未有的“含AI量”,展现区域经贸合作的新图景。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9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届盛会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建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合作。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势头,今年前7个月,东盟继续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在回答《中国经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双方共同引领和工商界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不断深化,贸易额已连续四年突破8000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稳步增长。今年1—7月双方贸易总值达5970亿美元,增长8.2%。
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首次系统性构建覆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实现规则升级。
商务部副部长鄢东表示,中方将与东盟保持密切沟通,积极推进各自国内签署批准程序,推动年底前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议定书签署生效后,商务部将力促协定第一时间惠及企业。
含“AI”量高
虽然距离本届东博会和峰会开幕还有一周多时间,但浓厚的“AI”氛围已拉满。
“本届东博会和峰会将重点聚焦经贸合作和人工智能展示,具有含‘AI’量高、含‘商’量高、含‘新’量高、含‘金’量高四个新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卢新宁手持一张二维码,向现场的记者介绍,本届盛会推出了国内首个基于大模型的会展智能体,支持8种东盟语言。
该智能体将于9月13日正式上线,可以用在智能客服、导览、会议安排、行程规划、智能云展、智能撮合等17个场景。
不仅如此,本届东博会首次创设1万平方米人工智能专馆和新质生产力专馆,华为、阿里云、奇安信和科大讯飞等近200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初创团队将集中亮相。
此外,一批AI新科技产品将首发呈现,如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全球首个机器人通用具身基座模型、灭火救援真烟真火训练评价系统及隧道救援专家大模型、全国首创的协作焊接机器人系统等。
据了解,东盟多国将组织科技领军企业参展,并带来卫星通信、绿色能源、低空经济、智慧农业、医疗等领域的顶尖技术与前沿方案,其中文莱创新实验室、印度尼西亚远程信息处理协会、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等将首次参展。
今年东博会还将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论坛,中国与10个东盟国家人工智能掌门人将共话合作发展,并建立定期对话机制。
据介绍,本届东博会将有45个国家约3200家企业参展,外国企业占比38%,展览总规模约16万平方米,发布近70款有市场潜力的重磅产品,预计将签署100多个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重大投资项目和大批贸易订单,含“商”量、含“金”量都很高。
当前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如火如荼,为切实提升区域经济数智化水平,本届峰会还将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国际合作。
李庆霜介绍,本届峰会将举办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合作系列倡议及研究报告,宣布成立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为人工智能合作提供机制性保障。峰会期间还将举办越南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围绕两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合作,开展政商对话。
据悉,此次峰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应用展示专区,将展示包括服装、娱乐、医疗、餐饮、法律、金融等领域的大模型和终端应用。
贸易规模实现新增长
近年来,中国同东盟国家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势头。
鄢东介绍,中国同东盟贸易规模实现新增长,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5个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额均突破千亿美元,其中,与越南、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2000亿美元。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也实现新提升。截至2025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达4800亿美元。双方积极拓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新兴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全面完成,首次系统性构建覆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随着规则升级,双方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实现新突破。
鄢东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质量实施,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澜湄等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
据记者了解,中国贸促会一直在积极帮助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推动双边经贸往来。
李庆霜向记者表示,中国贸促会通过三大举措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一是建立全覆盖工作机制,通过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平台开展全方位经贸促进活动,举办系列高级别经贸论坛;二是实施“千团出海”计划,组织企业代表团赴东盟开拓市场,今年1—7月已组织3500多家企业参加99个展览项目,实际展出面积约44000平方米;三是强化商事法律服务,发布多份权威报告,并在南宁设立仲裁办事处和东盟庭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国际化的商事法律保障。
产业合作向数字领域拓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也不断延伸,从传统领域向数字领域拓展,实现“山水相连”到“数据相链”。
正在广西举办的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是为了配合第22届东博会和峰会而举办的,被媒体称为“A超”。从7月至今,“A超”已经吸引了3300多支参赛队伍,其中有329支来自东盟,涉及跨境电商、文旅、汽车、农业等9个子赛道,参赛队伍覆盖我国31个省份和东盟10个国家。
联赛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比赛,而是中国—东盟数字合作的超级舞台。
卢新宁表示,中国和东盟企业的合作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技术成果,比如智慧口岸、智能座舱、数字果园等;能够识别榴莲成熟度的水果大模型已经在测试,如果测试成功,投入应用,它会帮助更多的东盟国家水果卖到中国市场。
据了解,在峰会期间,这些AI超级联赛涌现出来的成果也将集中展示。“相信峰会与联赛叠加,能为中国与东盟的产业融合带来更多活力。”卢新宁说。
除东博会和峰会会场之外,广西也正在积极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高地,回应国家所需、广西所能、东盟所盼。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涵盖了九大领域,第一个就是数字经济,这也标志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动能。
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新的战略支点、有效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广西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
卢新宁表示,一是平台优势,依托东博会和峰会,广西在过去的21年里积累了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一系列平台和机制,比如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二是通道优势,广西不仅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也是中国14亿人口和东盟7亿人口两个大市场的关键节点,而且有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等数字快速通道,建成以后从南宁到越南河内的网络延时只有3.5毫秒;三是场景优势,凭借与东盟地缘人文相近,高校东盟语种教学及留学生资源丰富,广西提出了“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模式,助力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东盟市场落地应用。
据了解,今年以来已有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到广西谈合作,新签项目70多个。广西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东盟的“出海口”,东盟国家与中国合作的“第一站”。
卢新宁称,东盟国家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也很强烈。国家近期明确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放在广西,并在南宁划出7.78平方公里建成了“南A中心”,至今该中心已经和包括越南在内的8个东盟国家签署了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