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迎来政策利好。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9月9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11年发展迅速。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按下了快进键。随着赛事审批的简化,以城市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在增加。《意见》从供需两头发力,深入挖掘和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也意味着体育产业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意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供给端要关注体育赛事,既要“好看”,又要“好办”,同时,聚焦培育经营主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创新能力;需求侧要促进运动项目普及推广,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更有意愿参与体育消费。

发布会现场,拍摄:周慧
体育赛事:让办赛主体少跑路、快办事
中国体育产业在早年一直“偏科”制造业,以体育鞋服和装备制造为主,体育服务业占比较低。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和体育服务业的崛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已经由2012年的34.6%上升至2023年的72.7%,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快速增长。
2025年夏天,“苏超”成为带动城市消费的现象级赛事,赛事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也水涨船高,成为体育服务业发展向好的典型案例。
《意见》提出,要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赛事经济的提问时表示,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对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体育赛事如火如荼地举办,以山东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举办500人以上赛事739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13亿元。
杨雪鸫介绍,国家体育总局将加强政策研制,加快编制“十五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对赛事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和部署;研究体育赛事经济政策文件,进一步凝聚部门合力,破解发展障碍;深化体育赛事带动消费监测试点工作,全面反映赛事经济的成效。
她还提到,聚焦联赛“含金量”,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职业联赛的建设,培育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自主IP赛事;同时,提升群众观赛体验,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赛事活动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开发提升观赛体验的智能体育产品和服务。
李静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关注体育赛事既要“好看”,又要“好办”。“好看”就是从观众角度出发,提高体育赛事的质量,提出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好办”就是从办赛角度出发,让办赛主体少跑路、快办事、多获益,提高赛事举办质效。
他还表示,将推动道路、水域等公共资源进一步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各地将办赛服务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主动破解一批长期限制赛事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释放发展潜力。
“《意见》的发布,不仅为我们锚定了航向,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底气。”橙狮体育董事长兼CEO穆旸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十年,橙狮体育将加大资金与资源投入,专项支持“体育+AI”领域的产业创新,致力于建立人工智能时代下全新的体育场馆与赛事运营标准。目前,橙狮体育自研推出的融合AI视觉算法的智慧球场解决方案“橙狮慧影Smartshot”已经在全国部署了100多块篮球、网球场地。
“硬投资”和“软建设”拉动体育消费
今年夏天,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上的桨板运动成为一道风景线,国内生产桨板的工厂也订单火爆;“苏超”赛场上座率持续高位,南京奥体中心连续三次刷新了现场观赛的人数纪录……
从商品消费到服务消费,体育消费都是今年消费市场的一个亮点。杨雪鸫表示,中国体育消费已从传统的体育服装、鞋帽、器材等商品消费,逐步扩展到赛事观赏、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今年上半年,限额以上的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销售同比增长了22.2%,福建、四川、广西等7地监测的500余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场均消费超3000万元。
美团闪购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跑步鞋、运动T恤、篮球鞋等运动鞋服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0%,游泳用品、骑行用品、登山鞋、徒步鞋、溯溪鞋、运动外套等商品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倍。而在今年“618”活动期间,迪卡侬整体销量翻倍增长,其中,泳衣销量增长超过1倍,防晒衣销量增长超过30倍。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裕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运动参与和体育消费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从北美和欧洲有关国家的经验来看,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其居民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开始爆发,并在此后很长周期内保持了快速增长。与此类似,我国自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体育消费开始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年均复合名义增速达到12.5%。目前,这种快速增长趋势更加明确。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2024~2025年冰雪季全国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5.7%。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5年全国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将超过2.8万亿元。王裕雄表示,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与北美和欧盟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无论是人均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还是运动健身休闲参与率及参与深度都存在不小差距。体育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健康、社交、自我价值实现等多元化需求,这不仅是消费行为,还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体育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可能还会不断提升。可以说,我国正在形成规模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五五’时期,我国体育消费规模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陈俊在9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运动场地设施是开展健身和赛事活动的核心场所,是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重要依托。目前,我国体育场地总面积为42.3亿平方米,新建成投入使用的体育公园达到1547个。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会同体育总局等部门,更好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继续支持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在“硬投资”方面,结合谋划“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通过中央资金的直接投入,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统筹规划、一体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在“软建设”方面,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群众运动空间扩容的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