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浙江海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圣医疗”或“公司”)在北交所披露了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北交所重点聚焦公司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影响、期后业绩增长合理性及持续性、 经销商变动合理性、销售费用真实性、募集资金规模的合理性等多项关键问题。

海圣医疗主营业务为麻醉、监护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产品涵盖麻醉类、监护类和手术护理类耗材,公司于2025年5月29日获得北交所IPO受理,计划募资3.7亿元,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集采政策冲击业绩,增长持续性存疑
北交所第二轮问询函首个问题直指行业政策风险。报告期内,海圣医疗已有部分产品纳入浙江、湖南、河北等多地集采。报告期各期集采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3,030.03 万元、3,488.26万元、4,688.72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1.34%、11.43%、15.45%。
虽然目前暂未受国家级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影响,但交易所要求公司详细说明:中标价格与向经销商销售价格的差异及传导情况;集采政策对中标产品销量、毛利率、销售模式等的实际影响;未中标集采项目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未来更多产品纳入集采的可能性及业绩下滑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海圣医疗2024年收入与扣非净利润双双下滑。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下降0.7%,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41%,其解释称主要系监护类耗材、手术及护理类耗材收入下降,华东、华南、华中、东北等区域销售收入下降。
2025年上半年业绩有所回升,1-6月收入为15,563.06万元、同比上涨22.56%;扣非归母净利润3,463.85万元、同比上涨24%。但交易所仍质疑其期后业绩增长是否具有持续性,要求公司结合区域销售情况、终端医院需求的匹配性、同行业对比等多项数据进一步说明。
经销商频繁变动,收入真实性受关注
报告期内,海圣医疗经销商进出频繁。根据申请文件及问询回复,公司2023年、2024年新增经销商215家、277家,退出经销商191家、219家,且新增、退出经销商毛利率高于当期综合毛利率。
交易所要求说明:经销商变动的商业合理性,新增经销商与退出经销商是否存在受同一主体控制的情况;收入确认证据是否完整、合规,尤其外销收入的报关单、提单等关键凭证是否齐全。
销售费用高企,涉嫌“隐藏”支出?
根据申请文件及问询回复,海圣医疗各期销售费用率分别为9.48%、9.91%和10.76%,低于维力医疗但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销售人员人均薪酬分别为18.44 万元、23.47万元、19.71万元,销售人员人均创收 300.81万元、359.86万元、303.73万元。
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销售费用与业务规模的匹配性;披露销售人员薪酬结构,高于可比公司及当地平均薪酬的合理性;销售人员人均报销金额及合理性,说明是否存在通过销售人员进行商业贿赂、代垫费用、资金体外循环等情况。
产能利用率下滑,募投项目合理性遭质疑
海圣医疗本次拟募集资金37,042.54万元,分别用于麻醉监护急救系列医疗器械升级扩产及自动化、研发检测中心以及营销服务基地建设三个项目。但是,2024年公司主营监护类、麻醉类、手术及护理类医疗器械产能利用率、产销率均存在下滑情形。
交易所要求公司结合报告期内新增产能消化及经营业绩变动情况,说明项目投产产生效益的具体测算依据及其合理性,以及本次扩产的合理性;研发设备购置和人员增加的合理性;营销网络扩张的经济性与必要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集采压价、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盲目扩产可能导致产能闲置,进一步拖累公司盈利能力。
此外,北交所第二轮问询函还关注到海圣医疗的其他潜在风险,如对 Elcam Medical A.C.A.L.(爱康医疗)的采购依赖、历史股权转让中存在价格异常、代持嫌疑,以及员工自愿放弃社保公积金的合规性问题。并要求说明实际控制人黄海生代杭州宝地偿还向公司借款及利息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