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奢侈品牌迪奥(Dior)因数据跨境传输违规及个人信息保护不力,在华遭到行政处罚。
9月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此事多次致电迪奥(上海)公司,均未能接通。迪奥官方客服人员则表示,将上报公司并给予回复。记者进一步登录迪奥官网咨询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客服回应称,建议用户“对任何通信保持警惕”,但对于是否会将客户信息传送至国外总部,客服称:“涉及全球数据管理政策,暂时无法提供说明”。
擅自传输用户个人信息,迪奥存三项违法
据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消息,迪奥(上海)公司因存在多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行为,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处罚。今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迪奥发生数据泄露事件,中国大陆地区用户也陆续收到迪奥官方警示短信。对此,公安网安部门组织对迪奥(上海)公司依法开展行政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存在三项违法事实:一是在未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未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或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的情况下,擅自将用户个人信息传输至法国迪奥总部;二是在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前,未向用户充分告知境外接收方的处理方式,亦未取得用户的“单独同意”;三是未对已收集的个人信息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迪奥官网公布的《Christian Dior Couture 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该公司声称采取了加密等技术措施和组织设置以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并定期开展合规审计,但同时也坦言“无法承诺数据及信息的完全安全”,提醒用户远离电信诈骗、妥善保管账户信息。
该规则亦显示,迪奥确有可能基于“全球经营策略、服务标准一致性”等目的,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向位于法国巴黎的迪奥关联公司跨境传输个人信息,用于全球定制、跨境售后及市场活动等服务,并承诺“依法履行必要程序”。
信息泄露遭“精准诈骗”,企业面临严格合规要求
今年5月13日,部分用户收到来自迪奥中国的短信,称公司在5月7日发现曾有未授权外部人员获取部分客户数据。受影响的信息可能包括姓名、性别、手机号、邮箱、地址、消费水平、偏好及其他用户提供的信息。迪奥客服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银行账户、信用卡等直接财务信息未在此次事件中泄露。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当时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接到自称“迪奥官方”的诈骗电话,以“误录代理商名额可享折扣”为由要求缴纳每月数百元不等的“会费”。对此,迪奥官方客服回应称,品牌目前并无代理商渠道,所有会员注册均为免费,亦不存在缴会费享折扣的活动,提醒消费者警惕此类诈骗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迪奥首次遭遇网络安全事件。据公开报道,今年2月,迪奥官方Instagram账号曾遭黑客攻击,发布涉及虚假代币Dior Coin的误导信息,导致部分用户资金损失。
独立时尚咨询师王宁表示,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实施,企业在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及跨境传输方面面临更严格的合规要求。他表示,奢侈品牌拥有大量高净值客户数据,一旦发生泄露可能造成较大影响,必须强化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合规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