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9月,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五国财长与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广场协议”,埋下了日本泡沫经济从繁荣到破裂,进而经历“失去的三十年”的伏笔。40年后,日本再度在美国逼迫下与其达成新贸易协议。目前,日本经济显露深陷困境的迹象,未来恐怕更加难以摆脱“广场协议”的梦魇。
1985年的“广场协议”与2025年美日新贸易协议虽然时隔日久,却都反映出美国在面临自身经济压力时向盟友“开刀”转移风险的思路。两者在背景、手段及影响上颇有相似之处,而后者对日本经济的伤害更胜一筹。
“广场协议”签署时,美国试图通过多边协议推动美元有序贬值,以提升经济竞争力,解决巨额贸易逆差。当时,日本虽然是美国盟友,但经济体量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二位,且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因而成为美国眼中的“肥羊”。协议签署后,日元大幅升值,在短短3年内升值幅度超过100%,从1美元兑240日元飙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这给日本经济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日元国际购买力提升,企业加速海外并购;另一方面,出口竞争力骤降,制造业利润大幅缩水。为对冲升值冲击,日本央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将贴现率降至2.5%,导致大量资本涌入股市与房地产,催生巨大经济泡沫。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留下“失去的三十年”。
与当年聚焦汇率调整不同,如今美国对日本的要求大大超越金融范畴,更直接、更具强制性。美国这次撕下了盟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毫不掩饰地通过征收关税、强制日本进行定向资本输出,以及要求日本单方面开放农产品和汽车市场等举措来实现美国自身目标。协议要求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且美方将获得其中90%的利润。这些投资将集中于能源、军工等美方指定领域。在市场准入方面,日本被迫同意向美国开放农产品市场,取消对大米、牛肉等关键商品的进口配额限制。汽车产业作为日本对美出口支柱产业也面临重大调整。
“广场协议”给日本带来了长期通缩与经济停滞,2025年新贸易协议的影响恐怕更加深刻而长远。比如,美国对日本汽车征收的关税将从此前威胁的25%下调至15%,但仍远高于此前2.5%的水平,作为日本经济命脉的汽车业将遭受严重冲击。又如,协议中天量的强制性投资会抽离日本本土产业复兴所急需的资本,而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将冲击日本农业根基。企业为规避关税壁垒可能加速向美国转移产能,加剧产业空心化,导致日本本土产业链断裂和高附加值岗位消失。总之,此次协议对日本经济结构的冲击更严重,资本外流、就业受压及财政困境,可能使日本陷入比“失去的三十年”更严峻的长期问题。
其实,40年间的两次协议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反映出美国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不惜让盟友承担巨大调整代价,其思路一脉相承:即通过规则制定和强制条款,将国内压力向外转移。对日本而言,安全依赖与经济主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始终是其在谈判中无法解决的核心困境。无论是在经济腾飞的20世纪80年代还是在经济低迷多年的今天,日本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都使其在经济谈判中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和议价能力,最终只能被动接受美国主导的安排。
更要看到,在经济主权的让渡与维护之间如何寻求平衡,不仅是日本面临的长期课题,也是所有深度嵌入美国同盟体系的经济体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日本的经历表明,“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是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并非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