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两岸,跨境贸易的脉动此起彼伏。浦西的虹桥品汇里,保税物流中心的流水带日夜运转;国际咖啡港内,来自五大洲的咖啡豆在此集中交易,虹桥品汇副总经理朱菁说:“几乎上海每两杯咖啡,就有一杯的豆子来自这里”;直播基地的灯光昼夜不息,韩国“三养火鸡面”就在这里实现了线上销量翻倍。与此同时,浦东的渣打银行大楼里,一系列跨境金融创新正在为中国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展品变商品、资金通全球”。9月9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活动走进虹桥品汇和渣打银行,感受到“十四五”收官之际,上海在稳外贸、稳外资和扩大开放中的生动缩影。
展品变商品:跨境贸易的平台效应
虹桥品汇诞生于首届进博会,肩负承接进博溢出效应的使命,如今这里已经汇聚了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个品牌、85000款进博同款商品。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国际咖啡港。在这里,来自60多个国家的咖啡豆汇聚一堂,通过保税展示、区块链溯源和线上线下联动进入中国市场。虹桥品汇副总经理朱菁介绍:“虹桥咖啡港目前已有47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咖啡豆在这里销售,我们通过举办‘中国之选全球咖啡生豆大赛’,让中国消费者用自己的标准来挑选全球好豆。”
除了商品贸易,这里还承担了产业标准制定和人才培育的功能。虹桥咖啡港参与制定了中国咖啡师国家职业标准,并成为上海唯一的咖啡师职业技能评价机构。“自2023年底以来,已有8000多人在这里参加考试。我们希望通过人才培养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朱菁说。
与虹桥国际咖啡港相呼应,虹桥国际酒窖里则上演着“从两箱酒到一个产业”的故事。入驻企业东方创业讲述了一个细节:2022年,格拉斯哥商会希望把当地的威士忌带到中国市场,却苦于没有渠道。东方创业通过进博会和虹桥品汇平台将两箱酒引入国内,没想到一炮而红。短短三年,“两箱酒”逐渐发展为稳定的贸易合作,甚至推动了中英地方城市间的经贸往来。
“我们不仅仅是做贸易,更是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从展品到商品、从客商到投资商的跨越。”虹桥品汇副总经理颜奕斌说。如今,虹桥国际酒窖已汇聚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葡萄酒,成为长三角进口酒类的重要集散地。
而在直播基地,跨境贸易与数字消费结合,创造了新的增长模式。羽尘传媒与韩国三养合作,在直播间帮助“三养火鸡面”实现销量翻倍,全年销售额达20亿元。场播云扬则服务于FILA、来伊份等品牌,累计创造近百亿元GMV。负责人坦言:“我们感受到品汇平台的关心和支持,从场地到客户对接,都让中小企业更快融入跨境电商生态。”
资金通全球:跨境金融的制度创新
如果说虹桥品汇是“货通全球”的窗口,那么浦东的渣打银行,则是“资通全球”的超级连接器。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杨京表示:“渣打在中国160多年,我们的战略始终是跟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过去几年,渣打积极参与了债券通、互换通、南向通、熊猫债、人民币外汇期权等一系列里程碑式开放项目,是唯一一家获准进入中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外资银行。
不仅如此,渣打还在用实实在在的金融服务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比如,近期渣打集团就支持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摩洛哥的合资公司,筹组了一笔10年期、2.2亿美元的绿色融资,专门用于新建新能源汽车电池关键材料产能。该项目吸引了来自中国、欧洲、非洲多地的银行参与,是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首次在非洲大陆落地。渣打在其中担任牵头行和绿色贷款协调行,为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这不仅是一次跨境融资,更标志着上海的金融创新力量,正在通过外资银行的全球网络,把中国的产业链延伸到世界各地。
开放的上海,联通的世界
无论是浦西的虹桥品汇,还是浦东的渣打银行,都折射出上海在新阶段稳外贸、稳外资、对外开放的共同逻辑。
在贸易端,虹桥品汇通过平台和生态,让“展品变商品”;在金融端,渣打通过制度和工具,让“资金通全球”。两股力量相辅相成,共同降低了企业“走进来”和“走出去”的门槛。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引进来”的故事,也是“走出去”的实践:进口的布隆迪咖啡豆、意大利葡萄酒汇聚上海市场,国货品牌和新能源产业链也正通过直播间和金融网络走向世界。正如虹桥品汇副总经理潘浩骏所言:“出海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上海的平台和资源让中小企业有机会迈出第一步。”
从咖啡的香气到红酒的醇厚,从直播间的热闹到金融创新的冷静,今天的虹桥与渣打,展现了上海跨境贸易的立体画卷。
在“十五五”开局之际,上海正在形成“货通全球、资通全球、人通全球”的新格局。从展品变商品的贸易通道,到资本全球流动的制度创新,上海不断以平台和制度的“双引擎”,推动稳外贸、稳外资,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