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繁花》中,汪小姐创立的明珠公司的第一个订单,在一夜之间由负转正,成为业界传奇。第一桶金背后的奥秘是什么?原来,自1994年元旦开始,中国实施了首次重大外汇体制改革,也称94汇改。
1994年1月1日,我国完成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入驻外滩15号的百年建筑。今天上午,“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感受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新动能。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始终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董忆伟介绍,在成立初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比较小,产品和服务也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仅限于国内银行。经过30多年的积淀与发展,如今的中国银行间市场在全球排名靠前,并朝着“全球人民币及相关资产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的目标奋进。
“我们的服务对象包括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家机构,业务范围覆盖银行间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各种金融产品现货及衍生产品的发行、交易、交易后处理以及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市场利率、汇率等基准指标的发布平台,还承担着支持和传导货币政策等方面的重要职责。”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市场存量债券约190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比88%。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以来,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5%。2024年,银行间本外币市场成交规模达到2617万亿元,对应日均成交量10.5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超过1亿元,在我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的占比在7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市场“大动脉”。
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了多项银行间市场的开放措施,并且通过持续优化市场微观机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多币种、多机制、一站式”的高效便捷投资渠道,用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银行间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目前,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境外法人机构超过1100家,境外投资者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约4万亿元,2024年现券交易量19.1万亿元。
“着力‘引进来’,我们为境外投资者提供结算代理、债券通‘北向通’和‘互换通’服务;发力‘走出去’,我们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南向通’服务。交易时长延长为交易日7:00-次日3:00,支持全天20小时连续交易,覆盖亚洲、欧洲全部交易时段和北美大部分交易时段,为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提供更多便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二部总经理卢向前介绍。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债券通“北向通”于2017年上线,截至今年7月末已有834家境外机构通过“北向通”入市;债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上线以来,境内投资者范围扩大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非银机构。截至7月末,已有1171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持债余额3.93万亿元。
“上海在金融领域承担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战略使命。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央地密切合作,尤其需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雪春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如是说。
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表示,当前,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在上海加快集聚。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1796家,其中外资机构556家,占比近三分之一。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沪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重要机制稳步推进。截至今年7月末,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和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分别吸引99家、66家国际资管机构参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政策协同联动,以更优质、更完善的金融服务稳外贸、稳外资,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金融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陶昌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