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上海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29.37万件,同比增长12.21%。今天下午,“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表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上海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向着基本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稳步迈进。
知识产权保护为科创企业装上“隐形翅膀”
国产大飞机C929在外形上具有低阻流线、双曲面宽视野大风挡机头、弱激波超临界机翼等技术特征,涂装设计融合敦煌飞天艺术元素,其宽体飞机外观设计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金奖”。
逸思医疗的“easyEndo Lite一次性腔镜切割吻合器及组件”采用机器人柔性关节+双韧带技术原理,其专利“一种控弯机构及具有控弯机构的外科器械”获得“第一届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专利一等奖”。
走进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一楼展厅,实物展柜中的高精尖产品模型,成为上海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缩影。受理窗口、口审庭、调解室等功能区域,则是中心提供专利预审服务、解决专利侵权纠纷的专业场所。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2件,同比增长14.6%;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为284.66万件,同比增长5.05%。今年上半年,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987件,同比增长7.87%。
知识产权犹如科创企业的“隐形翅膀”,起着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今年刚刚获得第25届中国专利奖上海地区金奖。公司研发总监胡金鹏表示,通过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利预审等创新机制,显著提升了专利申请效率。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290项,并通过PCT途径在欧美等地区取得4项海外专利授权,同时有13项PCT国际专利申请正在积极推进中。
2023年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WIPO全球奖,并从58个国家的548家企业中脱颖而出,入围获奖。WIPO全球奖被称为“中小企业诺贝尔奖”,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从2022年起设立,四年来,中国企业已连续四年上榜,创新实力与活力充分显现。
“尊重知识产权,对于中小企业走出去非常重要。创业初期,我们就组建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建立起以董事长、CTO为首的知识产权委员会。”西井公共事务负责人周敏表示,西井已通过自主创新申请相关知识产权200余项,并注册了上百件境内外商标,完成企业知识产权的基本布局。“我们还在积极开展PCT国际专利申请、马德里商标注册申请,实现‘布局数量’与‘专利质量’并行,为公司全球化业务开拓保驾护航。”
打造生态体系护航营商环境
当前,上海正处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功能的关键阶段,如何打造更加优越的知识产权生态体系,为持续释放创新创业动能提供助力,为深入参与国际竞争合作赢得主动?
余晨表示,近年来,上海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盘点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存量专利7.26万件;4.9万件专利进入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累计转化9600余件。
同时,多部门联合出台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系列政策,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机制和“保证金”制度,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交易保险等金融新产品。推出“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专利超市”,支持“饿了么”等企业探索专利开源新模式,推出国内首批通过全国技术要素市场公开挂牌的开源专利。
为了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上海已建立市区两级行政裁决工作体系,近五年,累计立案306件,结案269件,作出裁决决定100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上海已建立市区两级行政裁决工作体系,近五年,累计立案306件,结案269件,作出裁决决定100件。
聚焦外商投资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构建“严、大、快、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持续推进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重点聚焦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为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自贸经验”。
2024年至今,上海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共累计立案查处各类涉外注册商标侵权违法案件392件,罚没款金额827万余元。立案涉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45件。同时修订了《<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 管理办法》,扩大外资企业商标收录范围,实现对重点商标的主动保护和精准保护,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17批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其中收录涉外商标近2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