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锂电头部企业扩产及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智能化需求正加速释放,人形机器人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预计3年内有望在工业产线规模化应用。”近日,利元亨研究院院长杜义贤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围绕人形机器人与锂电行业联动发展,详解公司布局。
锂电需求成机器人发展“催化剂”
“锂电池头部企业的扩产,推动锂电行业的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在杜义贤看来,行业需求为机器人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而固态电池技术的爆发更成为关键“催化剂”——部分固态电池的生产过程具有毒性,无法由人工操作,必须依赖机器人完成生产流程,直接推动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锂电企业对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要求持续提升,也倒逼机器人技术迭代。“以往机器人只需按点取放物品,现在要具备多维感知能力。”杜义贤认为,当前机器人需融合视觉、激光等感知技术,综合判断环境信息后下达执行指令,以自适应产线节拍与质量要求,这也是利元亨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
据悉,利元亨自主研发的复合机器人已在锂电场景落地见效。该类复合机器人整合抓取、搬运、识别功能,还可应用AI大模型,在锂电池检测及自动化机械加工中替代多台机器人并行作业,实现生产集约化与智能化,市场反馈良好。
大量人形机器人将“上岗”
谈及未来方向,杜义贤明确人形机器人是核心赛道,利元亨已从两大维度推进布局。“拥有2000多台加工机床,具备关键部件自主生产能力;同时,一旦人形机器人上量,公司能够实现自动化产线生产。”他表示,利元亨可为人形机器人量产提供组装测试、运输仓储全流程自动化产线解决方案。
目前,利元亨正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公司现有优势产业的应用融合。“锂电池、光伏、氢能等传统优势产线,部分经过改造后空间狭窄,原设计通道仅适配人类操作,人形机器人凭借优异的通过性和复杂路面适应能力,能很好地适配这类场景。” 杜义贤认为,相较于传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复杂操作场景下的多元感知优势更突出,应用潜力巨大。
对于产业化时间表,杜义贤给出明确预期:“若能实现智能化人形机器人与产业场景的有效结合,预计不需要三年时间,就能看到产线上大量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
杜义贤认为,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落地工业场景,关键在于“智能体”与“工艺知识”的深度结合。“我们拥有20多年自动化产线经验,在锂电、光伏等行业积累了大量智能制造工艺知识,这是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基础。”他表示,公司正将这些工艺知识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结合,为人形机器人赋予通用智能,再叠加专用场景知识,将有效牵引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