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等机构不久前发布的《2023—2025年全球干旱热点地区报告》显示,在气候变化及土地和水资源持续承压的背景下,2023年以来全球经历了一些有记录以来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的干旱事件,全球正面临严峻的干旱挑战。报告呼吁各国加强干旱防范能力建设,包括建立更强大的早期预警系统,强化对干旱及其影响的实时监测,建造有韧性的基础设施,深化国际合作等,协力应对干旱问题。《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表示,干旱的威胁已经来临,且不断加剧,迫切需要全球共同合作。
多地干旱问题加剧
《2023—2025年全球干旱热点地区报告》聚焦非洲、地中海沿岸、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分析了干旱如何加剧贫困、饥饿、能源危机以及生态问题。
根据报告,非洲部分地区正经历严重干旱,东部和南部非洲超过9000万人面临严重饥饿威胁;因水位大幅下降,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巴拿马运河日均通航量锐减,对全球贸易造成严重影响;亚马孙河流域2023年和2024年创纪录的低水位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同时影响数十万人饮水和交通运输。
报告认为,2023年至2024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放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一些主要农业和生态区域引发干旱,使这些本就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地区继续承压。联合国的报告估算,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3070亿美元。到2050年,全球每4个人中就有3个人受到干旱问题影响。
经合组织近期发表的《全球干旱展望》报告也显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有40%的地区面临干旱问题。2023年,全球有48%的陆地经历了至少一个月的极度干旱情况,受影响范围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干旱热点地区集中在北非、非洲南部、东欧、南美等地区。
报告强调,干旱不仅带来经济损失,其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1980年以来,全球37%的陆地面积土壤湿度明显减少,地表水位也大幅下降。这些变化加速了土地退化过程,并影响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事故中,34%与干旱相关。在撒哈拉以南沙漠地区,干旱尤其成为极度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的重要原因。
经合组织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5年,干旱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5%,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综合施策刻不容缓
“干旱不仅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和人类安全问题,我们必须在所有部门和治理层面紧急加以解决。”《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安德烈娅·梅萨认为,干旱并非某个部门和个别国家的问题,应对干旱离不开各部门协作且需要深化国际合作,各方应转向积极主动的韧性建设,如出台国家抗旱计划等以应对挑战。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强调早期预警系统和国际协作的重要性。当前,该公约正与7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实施“干旱智能”战略,包括监测和预警系统、隐患和影响评估以及一系列缓解措施。由相关机构推出的“非洲数字地球”项目,提供了30多年的卫星数据和地理信息,可帮助相关国家管理土地利用、农业和海岸侵蚀,以及洪水和干旱等问题。据报道,坦桑尼亚政府利用该项目监测苏伦加湖水位变化,以更有效保护湖泊。
成立于2022年的国际抗旱联盟由70多个国家和机构组成,旨在探讨联合应对干旱风险、提升应对能力。塞内加尔环境与生态转型部部长达乌达—恩戈姆表示:“各种形式的干旱都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共同应对。加强社区、国家和地区的能力建设必须成为国际合作的核心,以确保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经合组织呼吁,各国应对干旱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注重效果,包括改善和创新水的利用方式,减少工业和制造业用水,培养耐旱作物、提升农业灌溉系统效率,加强可持续土地使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等等。
共促国际干旱治理
中东北非地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全球17个最缺水的国家中,有14个在中东北非地区。
近年来,中东阿拉伯国家持续出台政策举措,将应对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改善水资源利用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并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凝聚行动共识。2024年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这是中东地区首次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大会通过了应对沙尘暴、应对干旱、强化科研创新等多项决议文件。
中东阿拉伯国家还不断加快行动,扩大投入发展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设施。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1.6万家海水淡化厂,每天可生产9537万吨淡水,约占全球饮用水需求量的1%。全球约60%的海水淡化水产能位于海湾国家。目前,沙特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水生产国,也是海水淡化技术的领军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沙特全国拥有43座海水淡化厂。
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联合国等机构共建“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等,同各方共享抗旱经验和技术,为全球应对干旱、实现绿色发展树立典范。在中东北非地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中就包括绿色创新共同行动和能源安全共同行动。中国提出设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共建中阿清洁能源合作中心等具体举措,携手中东阿拉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在干旱治理领域具有高度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以技术互补和机制化平台为依托,双方在海水淡化、智能灌溉、生态修复、干旱荒漠化防治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合作,为全球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方案,“中国通过技术引领、政策创新和全球合作,成为国际干旱治理的重要推动者,在应对全球干旱问题中展现了领导力”。
(本报迪拜9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