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球股市创新高,赚钱效应激发投资者的焦虑
2025年全球风险资产都在创新高,背后有三大因素:弱美元趋势下的资金再平衡、对等关税不确定走向缓和、中美欧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扩张。然而,一片“繁荣景象”中却蔓延着一种独特的“牛市焦虑”:踏空者追高怕成为最后一棒,不追又怕错过时代的机遇;满仓者既担心盛宴突然结束后的利润回吐,又担心过早下车错失未来涨幅;刚回本者则陷入“及时抽身”还是“再看一眼”的“十字路口”。情绪的巨大漩涡,正在裹挟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让喧哗的市场背后充满了焦虑和踌躇的身影。

02
不要只盯着短线,往长看A股的机遇或大于挑战
当下市场的担忧来自于估值和拥挤度过高,在过去的牛市中均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估值的抬升呈现交替进行的特征,拥挤度过高的板块会出现短暂的停歇。但从长远的角度去看,A股尚未处于泡沫化的阶段。一方面,从巴菲特指标:一国股票总市值/GDP的比例看,A股这一指标处于75%左右的水平,远低于100%以及危险值120%,A股市场仍具备良好的中长期价值;另一方面,居民资产配置结构来看,当前股市总市值比居民存款的比例处于63%的较低水平,“存款搬家”至资本市场的进程才刚刚开始。叠加产业升级及政策的推进,A股或正在迎机遇大于挑战的黄金时代。

03
不同投资者的心态完全不同,要清楚不同的仓位有不同的方法
首先,在对策略的选择上,第一层需要判断的是市场的情况,从中长期看A股的机遇大于挑战。那么对于不同的投资者的心态和策略是不同的。对于踏空者而言,摒弃回调式上车;对于满仓者,守利润、控回撤是首要任务;而对于刚回本者,则需要重置心态,重新评估。但从中长期看,核心的通用法则是:一,纪律投资;二,资产配置。

04
踏空者的觉醒:放弃完美主义,果断拥抱趋势!
对于踏空者而言,大部分人倾向于等待市场回调后再入场。但牛市的初期上涨往往急促而猛烈,真正等到回调时股价已远高于起初水平,此时建仓成本大幅上升,反而违背了“低位布局”的初衷。所以,在牛市的初期要果断加仓,而不应该等待回调式的上车。其次,人性往往追求买在“最低点”,或者说越下跌反而越不敢买了,这就会进一步错过了市场的机会。因此,在牛市格局初步确立时,对于踏空者,要正视趋势,放弃完美主义,果断分批入场。

05
满仓者的哲学:守住利润与控制回撤是首要任务
无论满仓还是清仓,本质上都是贪婪,是对短期效率的极致追求。满仓,意味着承受巨大的下行风险,市场越上涨,波动带来的回撤风险越大;而清仓,则可能错过未来的行情,承担踏空的上行风险,正如牛顿在南海泡沫后感叹“我算的准天体的运行,却算不准人类的疯狂”。对于满仓者而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始终满仓,而在于懂得如何优雅地退出。采用“倒金字塔”式分批卖出,正是仓位管理的艺术体现——随着股价上涨,逐步扩大卖出比例,在锁定利润的同时保留向上冲刺的可能。这既是对贪婪的克制,也是对风险的掌控,从而实现收益与回撤之间的平衡。

06
刚回本者的救赎:摆脱成本线心魔,重新审视前景
对于刚回本的投资者而言,错误的操作是全部卖出,在卖飞后开始追高;或者是采取“鸵鸟策略”,不看也不管,周而复始。对于这类投资者需要转变思路:一是心态归零,忘记成本,决策依据不应是“我好不容易回本了”,而是基于资产的本事价值来决策;二是,资产再评估,重新审视回本的基金,是否有前景继续持有?三是,如果已有一定的盈利,也需要部分止盈,心态会更平和。历史经验表明,偏股混合型基金在投资者回本后,往往能够继续创出新高,并在下一轮新高中吸引新的投资者大幅入场。放下成本心魔,才能更清醒地面对市场的下一个篇章。

07
通用法则一:资产配置是否能一劳永逸?
资产配置,正是帮助投资者系统性地避免陷入“踏空者”、“满仓者”或“刚回本者”等典型困境的一条核心路径。它通过分散布局、动态再平衡和长期纪律,使投资者既能参与市场机会,又能控制风险。以黄金、A股、港股、美国、国内债券、海外债券做简单的资产配置,可以看到“既满足了部分收益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回撤”。

08
通用法则二:坚持纪律性,摒弃情绪化操作
市场永远在波动,情绪是投资最大的敌人。无论是定投、动态再平衡还是止盈止损,严格执行预设的纪律,远比临时起意的追涨杀跌有效,用规则和计划约束人性的弱点。

(文章来源:富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