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年居第二位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今年终于登顶。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揭晓全球创新指数(GII)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日本“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之首。
这一“登顶”并非偶然,而是大湾区创新生态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更与GII评价体系的新变化高度契合。
在WIPO创新集群指标体系中,论文发表量向来是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关键标尺,PCT专利申请量则直接反映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二者共同勾勒出“科研走向产业”的核心路径。
而今年,评价体系新增了一项重量级指标——风险资本(VC)交易量,恰恰成为“深港穗”集群实现反超的关键变量。“此次WIPO将风险资本纳入评价体系,不仅反映了区域创新创业活力与资本集聚程度,更体现了全球对创新要素构成认知的深化与演进。”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表示。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背后,得益于大湾区活跃的创新生态。
从单项指标看,“深港穗”集群的硬实力早已领跑。2024年,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共计11.3万件,占国内总量的12.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27.5%。今年前六个月,三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超1万件,同比增长30.7%,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基础研究领域同样亮眼。“深港穗”三地科学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广深高校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各有千秋。
新增的风险资本指标上,“港穗”集群排名全球第六,美国圣何塞-旧金山、纽约,英国伦敦分列前三。受访专家告诉记者,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借鉴旧金山、纽约湾区的投资哲学,关键在于发挥“深港联动”的优势与特色。以“前海深港风投创投18条”等为代表,相关探索已显出成效。
活跃的创新生态,自然成为高科技企业、高素质人才的“引力场”,二者也不断“互相反哺”推动创新生态更加活跃。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
其中,以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平安为代表的“深圳创新四姐妹”,更是在全球创新竞赛中改变“跟跑者”的传统角色,它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技术追赶,而是开辟多条技术路线,参与甚至主导全球范围的平行竞赛,并建立起了新的“平行竞争”格局,抢占全球创新“智”高点。
“深圳创新四姐妹”呈现出研发力度强、专利数量多的特点。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5万件,90%以上为发明专利;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59691件,授权专利35837件;腾讯全球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8.5万件,授权数量超4.5万件;中国平安专利申请数累计55080项。
值得注意的,作为“深圳创新四姐妹”中的唯一一家金融机构,中国平安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方面的创新实践颇具代表性,平安在这两大行业的全球专利榜单中位列双榜首,专利申请量分别达8582个、4176个,超越传统医疗巨头西门子、飞利浦。(备注:榜单为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发布的《金融科技行业2024年专利分析白皮书》和《医疗健康行业2024年专利分析白皮书》)。
高强度研发投入换来了实打实的成果。截至今年6月末,平安的大模型内部调用次数已达8.18亿次,落地多元场景应用超650个。如在寿险领域,寿险“AI训练师”覆盖31%的个险渠道新人,能有效促进活动率及产能增长;在医疗养老业务场景,平安好医生推出医疗AI产品体系,实现医疗单据辅诊准确率超95%,慢病管理改善率超90%;在车险业务中,车险AI大模型,持续丰富车险定价因子提升定价精准度、优化业务品质,通过智能体应用、数字化应用,整个车险核保、理赔、营销作业各个层面,过去三年成本降低了1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在内“深圳创新四姐妹”的成长,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的生动缩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此次选择在中国香港特区发布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快速进步,具有重要意义。”9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新任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杜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