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讲,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9月9日,在创新方法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祝宪说。
他在发言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包括国际组织,特别是世行、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
祝宪说,从全球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虽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和贡献在国际上应该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2021年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反观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欧洲面临许多经济和社会上的困难,减碳进展步伐放慢。而美国由于政府的更迭,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政策反复出现变化,甚至倒退。”祝宪说。
他说,虽然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想要在2030年,距离目前只有5年的时间,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应该说任务很艰巨。
祝宪介绍,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议程中起步较早,有一定的战略前瞻性,较早地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碳作为业务的重点,在资金、技术援助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积极参与。
“但是,客观地讲,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的经验有成功的,也是有教训的。”祝宪分析说,国际金融组织对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没能充分地分类指导,过于急躁地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碳作为一个优先目标。许多尚未解决贫困甚至饥饿问题的低收入国家,在没有大规模的国际援助条件下,把减碳作为优先目标实际上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此外,国际组织有的时候脱离实际,更多地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实践作为蓝本,使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碳的成本过高。“许多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执行能力,所以这方面教训在今后工作中应加以避免。”
祝宪认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碳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更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应下大力、有的放矢地把中国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他说,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碳是涉及经济社会领域中的重大挑战,减碳和市场运作,包括资本市场的运作仍然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与发展要从“两张皮”变成“一张皮”,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如何使市场和企业得到充分的积极性,实现双赢。此外,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碳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更多地运用新型绿色技术,结合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成功嫁接,巧妙融合,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