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0 15:19:30 股吧网页版
【财经分析】柬埔寨德崇机场开启运行 中国企业如何深度掘金东盟千亿空港市场
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南宁9月10日电 9月9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4F级机场柬埔寨德崇国际机场(Techo International Airport,简称KTI)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柬埔寨航空基础设施的世纪跃迁。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3—5年,东盟国家机场建设将迎来超千亿美元市场“爆发期”,多国围绕机场投资、服务、运营领域的布局悄然启动。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起空港建设、融资、运营的长期意识,才能获得更加丰厚的市场回报。

  柬埔寨航空实现世纪跃迁

  柬埔寨德崇机场距离柬埔寨首都金边市中心19公里,占地2600公顷,设有三条4公里跑道,可起降空客A380、波音747等超大型客机,年旅客吞吐量初期设计为1300万人次,远期规划到2050年达到5000万人次,彻底突破旧金边机场(PNH)容量瓶颈。金边国际机场将于2025年9月8日23:59停止运营,9日起所有航班无缝切换至KTI,实现历史性交接。德崇国际机场不仅替代运营66年的金边国际机场,更是柬埔寨对外展示的新门户,将助力柬埔寨由“东南亚过境地”向“区域航空枢纽”转型。

  德崇国际机场的资本结构,映射出柬埔寨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探索。开发公司——柬埔寨机场投资有限公司(CAIC),由海外柬华投资公司(OCIC)和柬埔寨民航国务秘书处(SSCA)合资成立,具备全流程投融资与运营权。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7月,德崇国际机场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52亿美元,其中债券融资部分约4.44亿美元,成为柬埔寨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案例之一。债券由CAIC发行、OCIC提供全额担保,票面利率5.5%、期限3年,吸引国泰世华银行、兆丰国际商业银行等多家机构认购。

  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院长徐毅教授认为,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柬埔寨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为未来东盟国家在民航投资上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本路径。与此同时,机场开发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酒店、餐厅和地面运输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

  未来3-5年:东盟空港千亿市场大幕初启

  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持续扩容,力争巩固东南亚门户地位。二期扩建工程已于2024年投入使用,新增航站楼年吞吐能力提升至6000万人次。三期工程规划于2030年前完成,包括第四跑道及卫星航站楼,预计整体年保障能力突破1.2亿人次,定位为辐射东南亚的核心枢纽。

  新加坡樟宜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6840万人次,正推进T5航站楼与“樟宜东”工程。T5一期总投资预计超350亿新元(约260亿美元),计划2030年代中期启用;与此同时,三跑道系统、跨航站隧道和地面交通中心同步建设。整体建成后,樟宜机场年吞吐能力将超过1.2亿人次,目标是稳固其全球顶级枢纽地位。

  “千岛之国”印尼政府8月向40座机场颁发了国际航空标志,将其拥有国际地位的机场数量翻了一番,旨在推动雅加达和巴厘岛等主要枢纽以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当前,普拉博沃政府正致力于提升群岛交通便利性、加强国际联系。新的国际机场横跨印尼人口最密集的省份之一东爪哇,并连接纬达贝和莫罗瓦利工业园区等镍矿开采加工集中区,预计将刺激地区经济更快增长。

  越南近年来对航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隆城国际机场是重中之重。项目一期总投资额超过160亿美元,规划建设三条跑道、四个客运航站楼,首期年旅客吞吐能力达2500万人次,远期扩展到1亿人次。与此同时,河内内排国际机场(Noibai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HAN,ICAO:VVNB)和胡志明新山一机场(Tan Son Nhat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SGN,ICAO:VVTS)也在同步扩建,计划在2030年前将全国年旅客吞吐能力提升至2.5亿人次。越南的目标是以隆城为核心,打造覆盖南北的双枢纽体系,承接中国与东盟的航线溢出效应。

  印尼全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维罗妮卡·辛塔·萨拉斯瓦蒂说,东盟各国国际机场建设将显著增强区域连通性和物流能力,预计将带来乘数效应,吸引外国投资,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创造就业机会,推动酒店、餐厅和地面运输等行业发展。

  在旅游和服务领域,新机场为之前难以抵达的目的地打开了大门。例如,柬埔寨预计德崇Techo机场将促进金边及周边地区的游客数量增长。同样,拥有40个国际机场的印度尼西亚,正在将旅游吸引力延伸到巴厘岛之外。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琳认为,未来3-5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在空港领域的建设投入将超过1200亿美元,逐步深刻改变全球航空市场线路和格局。

  “基建狂魔”如何实现“服务掘金”

  长期以来,中国基建企业在全球被誉为“基建狂魔”,依靠速度和质量打开市场。与此同时,如何在建设完成后,通过服务、运营和资本环节持续掘金,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新课题。

  全球机场市场的真正财富,主要来自三个层面:一是运营管理费,机场特许经营权往往覆盖20-30年,管理公司通过收取起降费、航站楼使用费、地勤服务费获得稳定现金流。二是商业开发,如机场零售、免税、餐饮、广告等附属业务,部分枢纽机场非航空收入已超过总收入的50%。三是航空都市效应,机场周边形成的酒店、会展、物流园区,构成二次盈利曲线。新加坡樟宜机场2024年净利润超过8亿美元,其中商业收入占比高达54%。法国VINCI已运营全球60余座机场,其年报显示,2023年航空管理与商业服务利润率接近20%。

  据ACI(国际机场协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机场商业收入将突破2500亿美元。东盟国家未来3-5年预计投向机场的新建和扩建投资总额较大,一旦建成投运,这些项目的运营管理市场规模将成倍扩张。

  中国企业过去侧重“交钥匙”工程,很少深度介入后续服务与商业生态。这样一来,虽然承包项目体量巨大,但回报率相对有限。要解决“建得多、赚得少”的困境,中国企业必须向服务和运营链条延伸。

  中国社科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认为,由于机场枢纽对旅游业和投资的拉动效应显著,可有效改善营商环境,东盟各国日益重视航空枢纽建设,未来竞争关键是服务,中国与东盟在该领域的合作潜力值得期待。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凭借着自身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端的积累、在融资渠道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的融资环境、在电商物流领域的深厚底蕴,对东盟空港领域进行“深度掘金”。

  技术创新驱动服务出口。中国机场在智慧安检、自助值机、人脸识别登机、行李全程追踪等方面,已积累大规模应用经验。打包输出这些“智慧机场”整体方案,不仅可提升客户体验,还能以服务外包、系统维护等方式带来大量增值收益。

  通过“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中国企业可在项目投融资阶段提前锁定股权,从而分享运营红利。典型模式是PPP合作或与东道国政府、金融机构共同设立机场投资公司。这样既能缓解业主资金压力,也能保证后续管理权。

  延伸至地勤与商贸生态。机场最赚钱的往往是免税零售、广告租赁和物流分拨。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借助电商、支付、供应链优势,切入航站楼商业服务。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已在东南亚普及,中国零售商和品牌可以依托机场场景扩大消费闭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