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9月10日电 (谷青竹) 今年以来,产业园区“零租金”现象在全国多个超大城市相继涌现,从3月深圳提出“只收梦想不收租金”,到7月杭州“润苗计划”给予科技型初创企业最长可达5年的零租金创业空间,这一以“空间让利”为核心的实践,正成为地方政府探索招商模式转型的最新集体路径。
在这股浪潮中,上海临港集团推出的“超级个体288行动”(以下简称“288”)及其首发核心载体“零界魔方”项目尤具差异化探索价值——不仅创新叠加“办公免租”与“住宿免租”双重支持,全链条减免创业起步者的生存成本;更突破性地将支持触角延伸至创新链条最前端的“微小单元”,为超大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实践样本。
培育“-1到0”阶段的超早期创新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告诉新华财经,产业园区推出“零租金”优惠并非新鲜事,本轮“零租金”现象集中涌现,其背后有着清晰的现实逻辑:一方面是疫情后传统产业增长动能趋缓,产业发展对创新培育的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是《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等政策相继出台,对地方招商引资以往依赖的土地优惠、税收返还、财政补贴“三板斧”作出明确规范。双重因素倒逼下,地方政府开始探索从“土地补助”转向“租金补助”的新路径。
而从创新培育的视角来看,这一转向也与前沿产业发展规律高度契合。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陈昌智补充道:“杭州‘六小龙’的快速崛起,像当年硅谷的车库创业‘神话’一样,印证了站在前沿方向上的小微团队,完全有可能成长为改变产业格局的新龙头企业。”他认为,这一案例让各地深刻意识到,科技招商不能只关注招引成熟大项目,也要聚焦萌芽阶段创新力量——这类群体往往受限于起步成本这只“拦路虎”,亟需政府与园区提供可长期试错的耐心支持,而“零租金”正是为其“减负”的重要举措。
而在各地探索培育创业起步群体的过程中,临港集团的实践呈现出鲜明的“超前性”。临港集团副总裁陈浩表示,“288”的核心服务对象,已前延至“-1到0”阶段的超早期创新创业项目——不局限于初创企业,还可以是尚不具备企业形态的小团队,甚至是拥有技术潜力、正在进行想法验证的“超级个体”或“一人公司”。
贾樟柯《麦收》第一执行导演/AIGC超级创作者、中国电影美术协会CG艺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吴瑕带领的6人团队,是首批入驻“零界魔方”的项目之一。他们从临港漕河泾的孵化器“毕业”后,很快决定搬迁到临港。“成本优势是最直接的吸引力。”吴瑕直言。他算了一笔账:“零界魔方”三年免租,后续两年租金减半,如果租用市中心同等规模的商业办公空间,每年租金支出要多花几十万元;员工也能申请第一年免费、届满递延两年续租的配套人才公寓,让团队在招聘时多了一份竞争力。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吸引年轻人就是吸引创新的未来。”陈浩表示,“288”正是临港新片区建设“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的崭新名片,贯彻了上海市“推动新片区快速集聚人气”的目标要求。
临港科技城公司副总经济师、“零界魔方”首发项目负责人朱钢向新华财经透露,一期共准备启动10万平方米零租金创业空间,其中首发的“零界魔方”一经推出便收到了三四百份入驻申请,目前首发楼层已全部招满。
要有“超级企业”的“主干”,也要有“超级个体”的“枝叶”
来到临港新片区,一边是特斯拉、商飞、中芯国际等龙头“超级企业”的生产基地,如同临港产业“大树”的“主干”,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与技术方向;另一边则是“超级个体”团队的开放式办公区,仿佛依托“主干”向外延伸的“枝叶”,规模虽小却能敏锐捕捉创新动向、快速试错。这种“巨无霸”与“小而美”兼容的产业场景,正是临港集团构建多元创新生态的生动写照。
“‘超级企业’需要‘枝叶’带来新陈代谢的活力,‘超级个体’也需要‘主干’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陈浩表示,这种共生关系正在形成良性循环,“超级企业”的产业链需求,为“超级个体”提供了商业化场景;而“超级个体”的灵活创新,又为“超级企业”解决了个性化问题。譬如引入直播解析复杂机械维保作业流程,为行业技术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亿翰智库宏观首席分析师张化东认为,“零租金”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孵育与城市或区域产业布局相契合的战略性前沿行业,而非所有行业的“福利”,亦非可广泛推广的“普惠政策”。
陈浩也认同这一观点,坦言“288”是基于临港新片区产业禀赋的精准施策——既要适配临港的既有产业基础,还要能跳出距离上海市中心较远的地理约束,故而选择聚焦轻资产、快迭代、强个人、灵活办公属性的数字经济和网络产业领域,囊括硬核科技、数据加工、跨境直播、跨境医疗、短剧基地、游戏创客、代码外包、小众赛事等8类创新业态。这些赛道的共性,在于对物理空间的依赖性低,即便地处远郊,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链接市场与资源。
吴瑕的团队之所以能首批入选,就是因为契合了“远距离创业+近距离生活”的临港所需特质——所营数字化业务依靠线上互动,对交通和地域的敏感度低,早在接触“零界魔方”项目之前,他本人就已搬到临港居住。
从“房东”变“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的“零租金”园区,几乎清一色由地方国企主导。陈昌智认为,“零租金”模式需要承受短期亏损,只有国资园区能抗住压力来逆商业盈利思维,换取长远的产业布局和战略价值。同时他强调,“零租金”模式绝非简单的“免房租”,而是对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一次颠覆——园区为潜力项目承担成本、投资梦想,角色也从“坐等收租”的房东悄然转变为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股东”。
“临港集团不以单个项目盈亏衡量成败,而是看能否厚植创新土壤。”陈浩表示,即便100个超早期项目中只成功1-2个,这种探索也有其价值。
曾刚进一步强调,“零租金”模式只是“表”,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才是“里”。“企业真正需要的,不仅是免房租,更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优质服务,以助其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痛点和难点。”
据陈浩介绍,在“双免”之外,“288”还围绕创业者实际需求,提供资助展业、托底融资、代办落户、精准推介、加持流量、保障网络、优惠物流、便利出海等8项配套政策。
在具体服务落地层面,“零界魔方”也给出了细化支撑。朱钢补充,项目专设“创业管家”,提供公司开办、展业咨询、人力、财务、法务等一站式服务。
对于这一系列举措的深层逻辑,陈浩解读称,临港集团的探索本质上是经营思维的转变——从过去的“土地招商、政策招商”,转向“生态招商、服务招商”,弱化园区的“地产属性”,强化“产业属性”和 “科创属性”。“‘零租金’从来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吸引创新力量的手段。我们真正想做的,是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告别‘塔吊林立’的阶段,形成‘集成政策+优质空间+专业服务’的完整运作模式,最终打造一套全周期、全维度的创业支持体系。”
随着“零界魔方”首批团队逐步落地,临港集团的产业生态“实验”仍在继续。这场以“超级个体”为核心的探索,不仅为超大城市破解创新成本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更预示着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方向—— 不再是简单的“空间载体”,而要成为创新要素聚合、产业生态共生的“价值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