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服务平台Uber与中国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 宣布,德国慕尼黑将作为双方联合Robotaxi项目的首发城市,预计于2026年在当地正式启动运营服务。
对于Uber和Momenta选择德国慕尼黑作为Robotaxi项目首发城市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量?一位接近Momenta 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欧洲市场对法规健全、数据合规要求极高,‘欧标’也是一种潜在的国际认定,获得欧洲市场的肯定,对于科技公司开拓全球其他市场将会更顺利。”
公开资料显示,Momenta成立于2016年,已与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丰田、上汽(智己)、红旗等20余家全球主流车企达成深度合作,与Uber、法雷奥等达成战略合作。Momenta采用“无图端到端”(不依赖高精地图)方案,可在全世界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泊车等场景快速部署。
Momenta CEO曹旭东表示:“在慕尼黑开展 L4 级自动驾驶,我们将有机会展示Momenta以AI驱动的Robotaxi技术如何变革城市出行方式。”
开启Robotaxi 规模化落地关键起点
Momenta与Uber将于2026年在慕尼黑开展Robotaxi商业化服务,这意味着Momenta在欧洲市场开启Robotaxi 规模化落地征程的关键起点。
今年5 月,Uber与 Momenta 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将自动驾驶汽车引入Uber平台。Momenta与Uber在慕尼黑的Robotaxi服务上线后,当地市民可通过Uber平台呼叫到Momenta提供的Robotaxi车辆,体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Momenta已在上海开展Robotaxi业务,首批车端无人的Robotaxi在今年年底前将进入试运营。
Robotaxi业务是Momenta“飞轮”战略中的一部分。创立之初,Momenta提出“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通过数据驱动的“飞轮”,实现L2智能辅助驾驶和L4自动驾驶Robotaxi“两条腿”相互打通、高效协同和快速迭代。
相较于行业Robotaxi方案,Momenta复用量产车型开展Robotaxi 业务,L2和L4采用统一的软件算法架构、统一的传感器方案,能够更早实现Robotaxi的规模化落地和商业闭环。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耗资巨大(算法、芯片、测试)。复用量产车作为载体,可以省下车辆本身的巨额开发费用,让资金更聚焦于核心的自动驾驶技术本身。”一位业内人士解读。
两条腿走路,Momenta也同步攻关L2智能辅助驾驶业务,目前,搭载Moment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量产规模已超40万辆。Momenta方面向记者介绍,“Momenta智能驾驶系统的第一个10万辆搭载用了两年时间,第二个10万辆搭载只用半年时间,而第三个10万辆搭载仅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
近日于英国上市开售的智己L6海外版IM5与LS6海外版IM6两款新车均搭载Momenta飞轮大模型辅助驾驶系统。
前不久于成都国际车展亮相,计划于9月16日上市的奥迪 E5 Sportback也搭载了由AUDI和Momenta联合打造的行业首个“德系电动豪华标准+飞轮大模型”辅助驾驶方案,提供覆盖城市、高速高架及泊车的全景高阶辅助驾驶能力。
“凭借领先的 AI 技术实力,Momenta已与20余家全球主流车企达成深度合作,包括德国多家头部汽车集团,也有希望开拓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集团。目前,Momenta 已与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奥迪等德国豪华汽车品牌建立了深入且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上述接近Momenta人士告诉记者。
智能驾驶应该成为标配
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硬件成本下探,智能驾驶系统也正在从“奢侈品”变成车辆标配。数据显示,中国的L2级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率已突破50%,位居全球首位。
“Momenta不会将智能辅助驾驶看作一种奢侈品,而是每辆车的标配。智能驾驶绝非附加功能,而是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的基础配置。” Momenta欧洲区主席Gerhard Steiger强调。
过去,许多车企将高阶智能驾驶作为“豪华包”或“科技包”的一部分,用以提升产品溢价、区分高低配版本,是一种典型的“增值选项”商业模式。
而今,城市NOA(即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搭载到15万元车型上,正在变成车企的标配。曹旭东判断,“今年年底,2026年年初,10万元级车型也会搭载城市NOA。”
“标配”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成本下探。未来,智驾成本还有多大的下降空间?曹旭东判断,城市NOA硬件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成本预计到2025年年底至2026年年初将降至5000元。
“传感器的成本在快速下降。以前激光雷达几十万元一套,现在是千元的水平。毫米波,4D毫米波,甚至摄像头,也都在下降。”一位智能驾驶公司高管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该智能驾驶公司高管还指出,“规模化应用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路径。当规模以10年100倍的速度扩张时,巨大的产能摊薄了研发与生产的边际成本,驱动单位算力的价格迅猛下降,幅度可达1000倍。”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是非常烧钱的行业。该赛道的公司做到多大的量产规模才能实现盈利?曹旭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智能驾驶公司)最终要盈利的话,一定要实现规模效应,营收规模覆盖研发成本才能盈利。”
曹旭东举例,“如果要做到量产L4,每年的研发投入至少是百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算一下,如果100万辆车摊下来,单车智驾成本是1万元人民币;如果1000万辆车,单车大概1000块。如果要打平研发投入,规模得在几百万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