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武汉经济实现了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中部城市第1,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9月10日下午,武汉对外发布首份“十四五”成绩单。武汉市发改委主任王洋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增速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位。
近年来,武汉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动力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刘杨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的前四年,武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年均增速7.1%;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07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4;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四成;工业投资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1/4。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工业投资增速11.1%,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科技产业融合上,武汉已建成2家国家级、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了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医工交叉、人形机器人、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形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
产业转型上,光电子信息、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6个主导产业产值过千亿元。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实现三年翻番。汽车、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的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0%。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绿色船舶等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近三年在全国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6%的高速增长,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突破90%。在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13个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加快布局。
实数融合上,武汉5G基站达到5.65万个,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数字化转型全国领先,建成300条数字化生产线、122个智能化车间、30个标杆智能工厂、3个数字领航企业。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培育垂直行业模型超40个,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到制造、交通、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
民营经济方面,武汉目前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较“十三五”末翻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4%,较“十三五”末提高8.1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7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分别较“十三五”末净增752家、336家、12家;新增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