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兰州9月10日电(吴郑思)9月10日,第八届“甘肃·祁连山论坛”在兰州开幕。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做强产业提振消费金融业‘五篇大文章’的甘肃方案”分论坛上,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就金融如何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分享了个人的思考。他认为,金融要做好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服务,需要从体制和机制层面做出改变。他特别提到,用好资本市场,有利于解决创新企业的融资和激励问题。

图为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
在刘胜军看来,这几年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自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战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并没有被打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产业集群优势得到强化。
就甘肃而言,在打造产业集群方面,甘肃不仅形成了涵盖镍钴铜新材料、工业母机、石化化工、建材、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在内的1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的有色金属集群和工业母机集群更是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接下来就是金融业如何来更好的推动和参与集群的发展。”刘胜军说。
在刘胜军看来,当前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中,虽然各个层级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但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破解,其原因在于金融体制仍面临间接融资占比高、僵尸企业淘汰过程缓慢、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刘胜军提出要用好资本市场。“银行相对来说比较关注风险,而资本市场比较喜欢风险,所以,资本市场更有利于创新的企业去融资。”
在这一大框架下,需要关注的具体举措包括,大力促进真正具有“风险偏好”的市场化PE/VC,抓住海外技术人才回国的机遇,大力吸引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此外,还要利用好香港资本市场,“甘肃不能把眼光紧紧盯在内地,香港资本市场总体来说非常通畅。”刘胜军说。
在谈及如何促进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时,刘胜军提出,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激励,即对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好的做法和典型,给予奖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要提升运用基于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的能力。
对于后者,就需要用好数据资源。对此,刘胜军建议,政府要搭建高质量数据平台,使数据能够转化为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资源,特别是针对重点产业集群,通过梳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起相应的数据平台。对于全国性金融机构与甘肃本地企业合作中的可能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此外,他还特别提到,当前环境下,金融机构要尽快利用资本市场充实资本金。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从历史经验看,很多突破性创新往往都是中小企业来完成的。甘肃在创新产业方面已经拥有非常好的基础。据刘胜军介绍,目前甘肃省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针对如何解决好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他建议,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等赋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服务等,并利用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流信用信息。
最后,在解决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过程中,刘胜军建议,金融机构要确保国企和民企的竞争中性。具体的举措包括:可以对民企融资占比提升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进一步优化、落实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全过程的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制度;取消各类有歧视性贷款政策和规定。此外,还要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真正消除拖欠民企账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