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了“提质五个服务·生态赋能营商”新闻通气会,系统通报了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以“五个服务”为导向,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工作举措、成效及下一步计划。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全面介绍了生态环境部门在服务区(市)县、园区、产业、企业和项目五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他指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牢固树立“环保工作就是经济工作,环保部门也是经济部门”的工作理念,以“环保35条”为纲领,持续推进“五个服务”,包括服务区(市)县精准发展、服务园区提质增效、服务产业圈链融合、服务企业降本增效、服务项目高效审批。
在服务区(市)县方面,通过同频共振、资金支持、示范引领、要素保障等举措,推动31个项目纳入省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总投资达7.27亿元。在服务园区方面,创新建立“园区环保首席服务工作制度”,实现全市区(市)县园区上门帮扶全覆盖,选派28名干部驻点服务20个园区。在服务企业方面,搭建“生态优园惠企会客厅”,截至目前,已举办35场政企交流活动,协调解决941个环保问题。
据悉,该局行政审批处聚焦“五个服务”,通过制度创新与自我革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调整215个环境管控单元,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园区首席服务制度,累计解决558个企业诉求;承接国家级全链条改革试点,创新“工业上楼”打捆环评模式,为企业节省成本5-13万元;开发智能审批系统,将环评报告编制时间从1个月压缩至1天。今年1-8月全市审批环评项目829个,承诺制占比超63%,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以高质高效审批服务激发经济活力。
会上,重点通报了执法部门助力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通过“出台措施”“精准检查”“无感执法”“差异监管”“全域执法普法”等创新机制,大幅减少现场检查频次,1-8月涉企现场检查次数同比下降77.3%。对1593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93%,对清单企业原则上实行“现场免检”,切实做到了对企业“无事不扰”与精准监管的有机统一,为市场主体营造了更加宽松、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提问环节,媒体记者围绕“非现场执法”“政策直达企业”等热点话题踊跃提问。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正通过智慧执法系统、三级预警机制、电子督办等方式推进“无感执法”,既精准发现问题,又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干扰。
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以“五个服务”为抓手,深化环评改革、优化执法方式、强化政企互动,持续提升审批与服务效能,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