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以“共筑营商新高地共谋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的“2025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在厦门召开。大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2025)》,其中,长沙经开区“打造中非经贸合作新模式”案例成功入选。这也是长沙经开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据悉,案例集由中国开发区协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蓝迪国际智库联合编制,共收录100个优秀案例,涉及市场准入、政务服务、法治保障、融资支持、信用建设、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案例集通过系统梳理“主要做法”、总结“工作成效”、提炼“创新亮点”,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了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优化的最新成果与显著成效。
此前,长沙经开区存在市场主体对非洲市场认知不足、外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重点产业和产品在非洲市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对此,长沙经开区积极协助市场主体链接对非贸易资源、鼓励市场主体探索海外仓共建共享、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开拓非洲市场,设立全省唯一对非经贸标志性项目——中非经贸总部大厦,中非经贸总部大厦是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影响最广的中非跨境电商集聚平台。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对非贸易增长并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进入非洲市场意愿,为深度挖掘中非经贸合作潜力积累了经验。
2024年,长沙经开区对非贸易额同比增长230%,成为湖南省唯一实现三位数增长的国家级园区。2025年6月,中非跨境贸易平台正式启动运营,亚马逊云科技、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等国际平台相继落户,双方将各自以其资源与技术优势,打造功能完备、生态协同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助力进一步壮大对非贸易规模、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已吸引超过60家对非合作机构入驻,涵盖通讯、科技研发、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市场主体入非意愿显著增强。该案例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破解了中非经贸合作中的瓶颈问题,也为全国开发区推动国际投资贸易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自贸经验”。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全力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安不安全、赚不赚钱、省不省心、方不方便”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八条举措,深入开展“我为企业+”系列服务活动,建立联企稳企帮企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一系列举措推动招商引资见实效、市场主体出活力、经济运行提质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下一步,长沙经开区将继续抢抓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战略机遇,助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争创对非经贸合作“国家队”。未来3年力争实现园区对非贸易总额200亿元,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