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村咖”热兴起于2023年,但开业即巅峰,今年以来,不少媒体关注到第一批“村咖”已逐渐降温,一些“主理人”因经营困难而无奈选择回城。
“村咖”,就是把咖啡馆开在乡村里,开在田间地头,满足都市人对田园牧歌式慢生活的向往。而现实中,部分“村咖”忽视乡村经济的实际特点,缺乏可持续的商业理念,导致经营乏力。部分“村咖”盲目追求网红效应,简单复制,人为制造“网红打卡点”,赚取短期流量,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出现“千村一咖”的现象,难以留住顾客;许多村庄位置偏僻,季节性客流差异大,淡季时门可罗雀、入不敷出;相较于在城市开店,一些经营者不仅会遭遇乡村房屋的用地属性、违建风险、食品安全、经营资质等难题,还要背负远超预期的建房和装修成本。
“村咖”的重点在“村”不在“咖”。倘若仅仅是把咖啡馆搬到乡下,把“村咖”理解为城市咖啡馆的复制品,没有真正融入乡村的特色和内涵,“村咖”就会沦为乡村景观里孤立违和的“盆景”。只有真正融入了乡村肌理,与乡土人情和本地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乡村的一部分,才能营造真正的“诗与远方”。
让咖啡多接点地气,让“村咖”多点土味,并不是让咖啡失去原本的韵味,而是基于乡村特有的消费特点和审美趣味,给“村咖”多注入些生命力。一些“村咖”不只活下来了,还活得好,就在于打破了短视经营的瓶颈,因地制宜,打造出了难以复制的特色。例如,有的将咖啡馆、私厨、民宿融为一体,从单一的咖啡馆走向多元业态;有的在后院开辟了种菜、种花、摘果项目,让游客体验原滋原味的乡野生活;有的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和非遗文化,提供手工制作体验和研学课程;有的和当地村民生活形成互动,注入了乡土熟人社会特有的人情味。这些创新,不仅实现了自身盈利,还能反哺乡村的整体发展,为乡村吸引来客流,带动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民宿发展和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许多围绕乡村的新业态、新模式,都会遇到和“村咖”类似的困境。例如各地的“村BA”、古镇等“爆款”项目,有的成为经典项目,有的却沦为一阵风。把“村咖”放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去思考,其实就是在思考乡村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业态。“村咖”从爆火走向遇冷,是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的过程。能够留下来的“村咖”,一定是深耕乡土文化特色,在商业理念和人文情怀中找到了平衡,在一次次试错的实践中把握了乡村经济发展的特有规律,最终实现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