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国新办9月10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
“‘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开展了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国家公园等九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截至2024年底,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同时,我国全面摸清了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油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大陆自然岸线的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海洋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表示,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比“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目前,我国已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其中,海洋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连续36年稳居世界第一,海洋油气成为增储上产的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海工装备市场份额2024年占全球的50%以上,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的28%,海洋能技术装备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找矿突破成果。例如,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同时深层煤层气取得重大突破,仅鄂尔多斯盆地就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0亿方,接近过去10年新增总和。辽宁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有望成为我国继山东胶东金矿之后又一个世界级金矿。同时,发现了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长度达到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为我国资源支持形成保障。
我国也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十四五”期间,全国的林地、草地、湿地、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达到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25.09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涵盖了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共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相当于一个福建省,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一个大兴安岭林区。”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国洪说,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为全球贡献了大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
从耕地红线到矿产安全,从海洋经济到生态修复,“十四五”时期,我国自然资源工作以“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为主线,既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又守护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色。这份涵盖资源、经济、生态的“答卷”,不仅为自然资源的“十四五”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更为“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