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理应为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也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
国有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必然性
国有企业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能力、有条件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国有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主导着从研发投入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是“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的关键核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国之重器的集成地,在原始创新领域实现重大科技突破、塑造大国竞争领先优势中能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要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从技术攻关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促进产学研有效贯通和科技成果高效能转化应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土壤。
国有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新质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已成为我国在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原始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国有企业要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国有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抓手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科技前沿领域的突破。作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载体,国有企业要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化与高校院所、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为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坚实支撑。
国有企业具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条件
原始创新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它不依赖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往往会突破认知的边界,创造出全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主导开展基础研究,在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的能力。国有企业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基础和条件。
国有企业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方面拥有巨大优势。资金方面,国有企业体量大、资金雄厚,能够承受较大的研发风险和较长的研发周期。技术方面,国有企业经过长期探索已经拥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在能源、军工、航天、钢铁、通信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人才方面,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汇集了大量一流人才。调查发现,在高校毕业生中,希望进入国企工作的占比排名各类型企业前列。
国有企业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资源整合,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联合体。国有企业可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原始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通过组织、策划,协调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各种资源,实现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战略卡位。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对央企战略规划、体系建设、力量组织和资源配置的统筹协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创新联合体,遴选“链长”企业,有组织地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国有企业具有产业支撑引领优势。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具有产业覆盖全面和制造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国有企业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及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方面能发挥关键作用。在国有企业集中的传统行业,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国资央企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资央企正积极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专项行动,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加快以技术突破支撑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制造等领域形成标志性产品。
国有企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加快提升国有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要求国有企业瞄准高质量的原创技术供给、高能级的原始创新策源平台、高效率的产业价值提升,在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基础研究投入、鼓励“自由探索”等方面发力,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的制度安排。
强化国有企业在原始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发挥原始创新突破主体作用。原始创新重点在于实现从“未知-0-1”的突破,即从未知到找到潜在的方向再到产生原始创新,这需要以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国有企业要深度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体系,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把研发重心转到基础研究上,组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同建设基础研究平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二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探索主体作用。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契机,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联合其他创新主体打造高能级平台,主要包括几种:知识管理平台,提升对前沿领域、关键技术、未来科技的预见和分析能力;需求牵引平台,搜集创新链上各主体需求并从中提炼关键问题,发现能影响未来市场和需求潜力的技术变革;原创技术转化平台,探索“中试熟化平台-首创推广应用-全链条服务”转化模式,强化原创技术成果转化承载功能。三是和民营企业形成创新互补优势。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的未来赛道、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以及国家安全的“命门”和产业发展的“护城河”。国有企业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整合、技术迭代与应用环境等方面具有基础优势,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塑造大国竞争领先优势中能发挥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具有跨领域性、实用性、政策驱动性等特征,民营企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导向、创业精神培育、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迅速将这些新兴技术与商业模式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在实际场景中规模化应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健全国有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和人才建设机制。一是引导国有企业深扎以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开发为主的根技术。通过税收优惠、基础研究专项、应用基础研究需求清单等多种方式,激励有能力的国有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前沿技术、共性技术、跨学科系统性创新领域上持续加大投入。尤其是要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力争突破芯片、算力和算法等方面的根技术,当好发展人工智能的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二是鼓励国有企业探索多种投入模式。国有企业可充分发挥内外部融资优势,通过和政府、社会资本联合设立研究基金、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拓宽企业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科技项目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未来新兴科研需求和科研技术,还可以采取“空白基金”方式,随时支持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前沿性技术研究。三是健全国有企业基础研究人才建设机制。通过建立企业实验室、“不计功利”的专属项目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并通过制定科研激励制度、创新奖项等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开展研发工作。
健全鼓励“自由探索”的制度机制。自由探索是科技创新特别是“无中生有”原始创新的基本原则。当前,国有企业鼓励“自由探索”的制度机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健全“允许失败”的容错免责机制。明确企业科研人员在全过程中的容错条件、制定明晰免责的实施准则及细化清单,并增强与审计巡视等监督方式的融合联动,通过免责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探索性与创新热情。二是健全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针对原始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周期长等特点,对科技人员设计有竞争力的、长周期回报性的薪酬激励体系。客观精准评价科研人员在原始创新全周期上的价值贡献,按照不同阶段的贡献对骨干科研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和精神激励。三是健全精准化、差异化、长周期的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颠覆性技术,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开发和完善技术估值体系,并设立定期评估和分阶段类型考核制度及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