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的线下宠物消费业态数量最多,占全市总量的19.74%;除以区域面积之后,静安区的线下宠物消费业态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就有7.02家;若以人均分布来算,则是长宁区拔得头筹,每万人拥有2.87家线下宠物消费业态。今天上午,上海市商业联合会和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上海宠物消费分布指数”,通过大数据,全方位反映不同区域宠物消费的现状以及发展水平,使上海宠物消费的“画像”更加立体客观。
以大数据描绘宠物消费立体“画像”
综合《中国宠物行业蓝皮书》《2025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等行业报告,上海宠物(犬猫、下同)消费市场规模达230亿-250亿元,增速约10%-15%,占全国比重为7.8%-8.3%;在养宠人群中,90后、00后成为主力军,单身族超过已婚带娃族,月收入4000-15000元的“中间派”撑起60%以上的消费力;同时,宠物消费正从陪伴型、情感型需求向科技化、品质化和人文化方向提升,各种宠物消费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和空间层出不穷。宠物经济正成为上海新消费的重要“引擎”和组成部分。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表示,由于各种因素所限,目前对宠物的具体数量难有精确统计,由此,宠物消费的确切规模还局限于推测。不过,通过对宠物食品、宠物用品以及宠物医疗等维度的数据收集,以及合理推测和分析,可以估算出宠物消费的大体规模。至于宠物消费对其他消费的带动、促进作用有多大,则又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因此,在现阶段,通过尽可能多的维度观察和分析,使宠物消费的“画像”更加立体、客观和全方位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这种思路,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从宠物消费的各种线下业态分布出发,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排摸方式,对上海16个区、106个镇、108个街道内,各种为宠物服务的实体业态分布数量、消费水平、服务质量以及业态结构、社会评价等做出系统梳理。
这16种业态包括日常开设的宠物店、宠物医院、宠物殡葬、宠物用品专卖店、宠物主题乐园(公园)、宠物药房、宠物托运、宠物服饰、宠物摄影等,共计4153家。它们之间的比例分别为:宠物店占74.81%,宠物医院占14.74%,宠物殡葬占3.76%,宠物用品专卖店占1.78%,异宠占1.81%,其他占3.11%。
宠物消费业态密布中心城区
4153家线下宠物业态在全市16个区、106个镇、108个街道是怎样分布的?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特点、差异和趋势?

将各区线下宠物消费业态数量占全市总量的比例,折算出数量排名指数
首先,宠物消费业态数量与区位和人口呈正相关。如作为本市人口总量前三名的浦东新区、闵行区和宝山区,宠物消费业态的数量也同样居前三位,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9.7%、12.4%和10.3%;同时,区位的梯度特征也比较明显,宠物线下消费业态分布密度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步递减性扩散,如静安、黄浦、普陀、长宁、虹口、徐汇和杨浦7个中心城区面积仅占全市面积的4.6%,而宠物线下消费业态数量却占全市总量的32.4%。

将各区线下宠物消费业态数量除以区域面积,形成地域数量密度排名指数
第二,镇和街道在宠物消费业态数量上均衡分布。106个镇、108个街道分别有2283家和1870家宠物线下消费业态,说明养宠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渗透到社区的各个角落。并且,宠物消费具有明显区域性、就近性和日常性特征,决定了宠物服务消费的分散性、社区化和持续性等基本特点。
第三,从现有消费排名来看,宠物消费潜力巨大。新民晚报记者看到,在宠物店板块,消费金额平均值为431.29元,宠物医院的消费金额平均值为384.53元,宠物摄影为782.93元,宠物殡葬为816.24元。
“虽然是宠物消费,但埋单者是人,最后是推动人的消费。所以,从宠物店、宠物医院、宠物殡葬和宠物摄影这4类服务业态的‘人均消费’看,价格还是不菲的。”夏雨表示,这既表明宠物消费是拉动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反映出宠物经济目前在我国还属于初、中期发展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够完善健全,尤其是在服务价格的标准、规范、合理等方面,还需要形成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共同遵循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