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加速,金融业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银行业而言,高质量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已远非一份“加分项”,而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必修课”。它不仅响应了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是管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核心工具,更是激活绿色资本、提升品牌声誉、赢得市场信任的关键差异化优势。
然而,不同地区和不同机构的披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银行业在数据收集、指标一致性、风险管理框架搭建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期间,毕马威中国详细解读最新报告《银行业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2024年报告周期基准分析结果》。该《报告》基于对全球33家主要银行的公开披露数据,系统揭示了银行业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信息披露方面的现状、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为行业提供了对标参考与改进方向。
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和治理主管合伙人沈莹强调,随着2025年更多强制性披露要求的落地,银行业需要加快行动步伐,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市场期待。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正变得日益清晰和紧密。几乎所有银行披露其在贷款发放过程的信用风险评估中考虑可持续因素,70%的银行在预期信用损失(ECL)披露中明确提及气候风险,其中26%的银行披露了气候相关风险对其预期信用损失估计的定量影响。
此外,《报告》显示,85%的银行已将可持续相关要素纳入高管薪酬的考虑范围,其中63%的银行同时将其纳入短期和长期激励考核。这表明ESG表现已开始直接影响企业的内部资金成本和激励结构。
面对即将到来的强制披露要求,企业应尽早启动范围三碳排放管理和气候情景分析工作,将气候风险转化为发展机遇,增强企业韧性与可持续竞争力。沈莹表示,可持续金融作为ESG实践的重要领域,79%的银行披露了可持续或转型金融目标。银行业需尽快构建系统化的ESG数据治理体系,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与财务绩效共赢。毕马威中国在投融资碳盘查和气候情景分析方面已建立完整的方法论与服务框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协助企业提升数据质量、拓展盘查范围、制定减排路径,并最终通过可视化看板和系统支持实现碳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