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1 06:01:51 股吧网页版
太湖治理再添重大装备 未来6年可清淤超千万立方米 跟采太湖清淤船(产经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

  太湖治理再添重大装备:8月15日,“太湖之光”全面投产。这一水上全工艺智能绿色一体船清淤平台,未来6年可清淤超千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太湖“减负”约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作为“太湖之星”的升级版,其单日清淤量提升1.6倍。

  清淤利器接连上新,蕴藏哪些创新密码?近日,记者登船探访,感受重大装备里的新质生产力。

  清淤利器如何作业?

  多艘作业船串成一座水上“移动工厂”,集合清淤、筛分、脱水、净化等功能

  从江苏宜兴城东港码头乘交通船,行至辽阔湖面上,通体青绿的水上平台在薄雾中轮廓渐显。偌大的平台由多艘作业船串联而成,甲板上,纵横的管道错落有致,各式机械紧密排布,宛若一座漂浮于水面上的“移动工厂”。

  约20分钟后,记者登上“太湖之光”,轰鸣作业声由远及近,演奏出一首机械化高效清淤的“交响曲”。

  只见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号”将绞吸头伸入湖底,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紧贴湖底剥离淤泥,再通过一条蜿蜒的输泥管道,把泥浆源源不断送至筛分调节船“太湖之光1号”。

  “这是清淤的关键。”指着眼前的6台筛分机,“太湖之光”船机副经理辛永涛介绍,淤泥经过双层筛网,过滤掉贝壳、泥球等杂质,实现“瘦身”;再投放絮凝剂进一步提纯,最终淤泥变成泥饼,“就像‘卤水点豆腐’一般!”

  如果说“太湖之光1号”是清淤作业的“中转场”,与之相连的两艘脱水减容船“太湖之光2号”“太湖之光3号”便是“操作台”。

  进浆、压榨、卸泥……上方,超百组板框压滤机联合作业;下面,清水如注,汇入管道。不到一个半小时,泥水实现分离,一块块两米见方的成型泥饼,再通过皮带机送至驳船,转运至70公里外的矿坑填埋。

  泥饼运走,余水何存?

  跟随辛永涛的脚步,记者来到“太湖之光5号”。“这是一艘余水处理船,不久前刚刚‘到岗’。”他介绍,“太湖之光”已成功实现余水不上岸。“经过脱氮除磷、固液分离等多重技术处理后的余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顺着管道重返太湖,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为何没有4号船?”一圈下来,记者不禁发问。

  “4号船去支援‘太湖之星’了。”辛永涛解释道,清淤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将脱水减容船拆分为3个独立单元,不同单元灵活组合、按需调动。

  “模块化结构,能有效提升装备跨场景适配能力与复用价值。”中交天航局华东公司总工程师、“太湖之光”建造负责人董道武表示,这种创新设计使“太湖之光”“太湖之星”不再是专属于太湖治理的“一次性工具”,而是能转战不同水域的“全能型选手”。未来,两台装备将有望形成多种技术组合,在全国300多个内湖灵活复用,综合效益成倍提升。

  装备升级新在哪里?

  成功实现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大幅节约用地,提升生态效能

  长期以来,深藏湖底、沉积多年的底泥,一直是威胁太湖水质的“顽疾”。

  “最早参与太湖治理时,清淤船挖出淤泥后,要运到岸边露天堆放,自然脱水风干。”江苏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回忆,这种方式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

  如今,“太湖之光”实现了“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

  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不简单。就拿余水处理来说,陆地处理余水可排入河道湿地自然净化,总氮指标只需控制在6毫克/升以下;而船上处理后直排入湖,总氮含量必须降至1毫克/升,堪称“极限脱氮”。

  “如果在陆地,要达到目标水质标准和处理能力,至少需建设3000平方米的处理厂,而‘太湖之光’的余水处理船面积仅为420平方米。”“太湖之光”余水处理船总设计师黄佳音说,历时3年攻关,团队成功研发出一套综合余水处理系统,不仅单位面积处理能力超出传统陆域处理厂10多倍,出水标准也远优于太湖水质指标。

  再比如,多艘作业船如何协同一致?

  先看“物理连接”。“太湖属大型浅水湖泊,船舶易受风浪扰动。”辛永涛介绍,船体之间并非简单捆绑,而是通过新型抗拉胶管和柔性电缆实现核心设备间的稳固连接,确保浓缩泥浆、压滤余水、施工动力和控制信号的稳定传输。

  “最关键的是防晃动技术!”辛永涛告诉记者,借鉴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远海作业原理,团队自主研发先进的钢桩安全定位系统,让船体即使在12级风浪中,晃动幅度也能控制在5厘米内。

  再看“智能连接”。步入“太湖之光”智慧控制中心,偌大的屏幕上,设备运行、水质指标、船体姿态等数据实时显示。

  “超300个传感器覆盖30多个工作点位,构成平台‘神经末梢’,从而实现‘一脑管控’。”辛永涛说,过去需要十几个人值守的作业面,如今一名操作员在中控室轻点屏幕,就能完成全流程操控。“遇上台风天也不用停工,在岸边就能远程监控。”

  技术突破何以实现?

  集约式发展要求集成式创新,强大产业协同形成创新有力支撑

  临下船时,悬挂在船身上的一幅展板引起记者注意。展板上,以时间为轴,太湖治理与清淤装备同频共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演进历程清晰可见:

  2010年以前,我国清淤装备相对落后,“买船挖泥”成无奈之选。彼时,从国外引进的“浚江”“浚湖”绞吸式挖泥船投入太湖清淤,但由于所有绞刀头均采用统一型式,面对不同江河湖库清淤需求,要么“挖深伤本”,要么“挖浅无效”。

  2014年左右,引进吸收、改造设计的“浚河”船投入运行,虽然适用性有所提升,但由于自动化程度差,绞刀功率小、清淤效率低,年清淤量仅为数十万立方米。

  2024年以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生态清淤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星”“太湖之光”相继投用,年清淤能力上升至百万立方米级别,国产清淤装备一举从跟跑迈向领跑。

  跨越,源自创新驱动。

  “我国江河湖库资源丰富,每年江河湖库泥沙淤积量超50亿立方米,相当于能填满一整座太湖。”中交天航局疏浚装备中心主任、“太湖之光”主要设计负责人杨正军说,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既是创新的“助推器”,也为新技术提供了“试验场”。以清淤船核心部件螺旋绞刀为例,10年来,淤泥挖掘浓度已从15%提升至77%。

  需求不断升级,也在塑造创新趋势。“集约式发展要求集成式创新。”杨正军说,以太湖为例,10年间,太湖周边环保用地缩减60%,农田保护红线收紧,传统作业方式难以为继,倒逼装备加快迈向一体化、高端化、智能化。

  跨越,也源自协同攻关。

  “太湖之光”全面投产的背后,是12家核心厂商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涵盖疏浚、造船、水处理三大产业体系。

  振华重工打造的船体,集成2000多个国产部件,从设计到下水仅用11个月;中交天航局自研的高浓度疏浚技术,使淤泥挖掘浓度提升超60%;碧水源提供的膜技术,让水质净化效率增长40%……“有完善产业体系和强大产业协同做支撑,才有国产清淤装备领跑全球的快速飞跃。”杨正军感慨。

  “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夕阳里,太湖上水光潋滟,“太湖之光”净化的清水汇入万顷碧波,把科技“星光”缓缓糅进粼粼波光里,让每一滴水都清澈透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