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线张江高科站曾经是无数创业者到张江的第一站。距离这座地铁站约1公里,全新的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刚刚启动建设,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众多硅光人“梦开始的地方”。
在全球人工智能(AI)算力竞速引爆高端芯片需求的背景下,硅光技术通过光子替代电子传输,突破传统芯片功耗墙和带宽瓶颈,有望为AI算力集群提升10倍速率、降低90%能耗,被视为引领“后摩尔时代”的高速引擎。
前瞻性布局
硅光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这一技术已是集成电路圈内高度关注的焦点,在光互连、光计算、光传感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依托庞大的本土应用场景、市场驱动的规模化能力以及高效的产业链协同,中国构建起从光设备到光模块的优势地位,并正将此优势向上传导至核心的光芯片领域。把硅光定位为“未来引领技术”,上海瞄准这一前沿领域,力图借助设计企业集聚、制造平台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等基础优势,加速培育创新生态和打造产业集群。
张江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集成电路产业重镇,集聚了全产业链700余家企业,从设计到制造、封测、装备一应俱全,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7家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或总部。作为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服务平台,张江高科旗下的张江浩芯负责整个硅光集聚区的招商和运营工作。张江浩芯总经理助理王渊健告诉记者,目前,已有8家企业与张江高科签约落地集聚区,其中还包括一家国内封测领域的龙头企业。
创新主体的集聚带来创新密度的提升。“今后在硅光集聚区,企业很可能只要下个楼就能谈成好几项合作。”在王渊健看来,上海在硅光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成了企业愿意在此落子的关键,“当这些企业发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可以与张江的产业优势同频共振,激发出更多创新潜力时,落地会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到今年年底,整个园区的硅光产业生态将初具雏形。”
全链条加速
与整个张江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相比,硅光领域更像是一片才露出尖尖角的“苗圃”。
“硅光这一颠覆性技术还处于爬坡期,产业分散度比较高,很多企业都是10人左右的初创团队,”王渊健透露,张江把硅光集聚区设在张江科学城西北区,为这些“新苗”加速成长配置基金矩阵、孵化器、概念验证平台、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工艺研发企业集聚空间和展厅,深度嵌入张江硅光产业带。
记者观察到,这一长串支撑适配着硅光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早期,金融被视作关键的支撑。为此,张江高科积极携手未来产业基金、中科创星等机构,建立硅光未来产业基金矩阵。而除了在管的张江燧玥、燧锋一期、燧锋二期以及燧芯4只基金之外,张江高科还参投多只垂直领域专业基金,撬动基金总规模超过550亿元。
聚焦成果转化,硅光集聚区也有一系列重点布局。王渊健介绍,“我们正与中科创星商议合作,在集聚区内建设专业孵化器,希望借助市场化机构的力量,识别挑选出更多‘好苗子’,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项目。”
对于刚刚起步的硅光创业公司而言,适配的公共服务平台相当于降本增效的坚实后盾。张江一方面联动顶尖力量,启动建设硅光概念验证平台;另一方面,与一些具备硅光测试能力的企业深入对接,在硅光集聚区内引进硅光专业测试服务机构,打造公共测试服务平台。
年轻人的事业
让王渊健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前一阵,他去拜访一些硅光创业团队时,经常能在办公室里看到行军床,“这些创业团队的成员都非常年轻,有不少海归,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可能会超出一般人想象。”
未来产业其实也都是年轻人的事业。今年以来,张江高科聚焦青年人才8小时工作、8小时居住、8小时社交需求,持续迭代“张江高科·天之骄子”科创社区的功能服务,从共享会议室、自动咖啡机、在线管家,还有延长营业时间的便利店、虚拟孵化载体895创业营等方面,聚力打造青年人才向往的“24小时科创社区”。
王渊健表示,张江聚集了大量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这是硅光集聚区建设的基石,打造24小时科创社区将为这些年轻人提供无缝衔接的办公空间、生活场景与产业生态。
可以预见,蓄势待发的未来产业,将是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依托本身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方面的产业链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张江科学城将聚焦“电-光”协同创新,加快培育一批硅光创新企业、吸引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建设硅光未来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硅光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