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天高云阔,引擎轰鸣。一架架飞机从头顶掠过,与地面上繁忙的车流、园区内迸发的创新活力,共同奏响一曲经济发展的协奏曲。9月10日下午,“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这里,从本土互联网巨头到跨国公司总部,从宏观蓝图到微观创新,深切感受到“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与“稳中有进”的生动实践。
创新主体活力奔涌“小巨人”撑起大产业
位于园区的携程集团总部,跳动着中国服务经济强劲的“脉搏”。作为文旅产业的领军者,携程的业绩是观察中国消费活力的“晴雨表”。其亮眼增长源于“双轮驱动”:国内消费升级催生高品质、个性化旅游需求;出入境旅游的强劲复苏,则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今年上半年,平台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0%。”携程方面介绍,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成为境外游客首选,逛博物馆、看兵马俑成了新时尚。更令人振奋的是,携程将“中国服务标准”成功输出全球,其全球旅行SOS机制已处理超2.24万起案例。从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设立全国首个入境游咨询中心,到推出“免费半日游”吸引中转旅客,这些基层一线的创新,正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撬动入境游这片潜力巨大的“蓝海”。
不远处则是深耕中国多年的德国科技企业博世。在其中国总部,博世全球商业服务业亚太区总裁舒马遥博士的介绍,展现了一个跨国企业的“中国深度”。
“博世在中国有超过5.6万名员工,其中超1万人从事研发。去年,我们在华研发投入高达119亿元人民币。”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博世将中国视为“创新策源地”的战略定位。舒马遥特别谈到博世独特的股权结构——大部分股权由非盈利的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持有,这使公司超越了短期利润,更能践行“宁失利、勿失信”的长期主义。如今,博世超80%的中国业务与汽车相关,在电动化、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全面布局,其与地平线、阿里巴巴等本土企业的战略合作,正是外企深度融入中国创新链的典范。
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新赛道”聚合动能
企业的“点”状突破,沿着产业链与创新链快速延展,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线”性轨迹。
在博世,这条“线”是智能出行。从苏州的新能源与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到无锡的商用车园区,再到太仓的动力总成项目,博世近两年在华持续加码投资,其供应链上连接着无数本土合作伙伴。它不仅是技术提供者,更是中国车企“出海”的全球伙伴,凭借其全球网络,在认证合规、本地化生产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持。
在临空示范区,这条“线”是低空经济这条崭新的赛道。刚刚在进博会上揭牌的“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长宁园)”已蓄势待发。据介绍,首批签约企业面积近3000平方米,航天九院、冠一通飞等聚焦“服务保障、综合应用、整机制造”三大核心产业。一个包含适航审定、飞行服务、金融法律配套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快速形成,旨在打造上海低空经济的创新策源地。
这条“线”,也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延展。“银发经济”、“文旅+娱乐”、“绿色低碳旅行”、“乡村振兴度假”……携程展示的新增长点,正是中国消费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体现,一条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优生态与强集群共振“新高地”加速崛起
企业的“点”连成产业的“线”,最终绘就了临空经济示范区这个“面”的繁荣图景。
作为长三角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这里已成为高端要素集聚的“强磁场”。13.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4000余家企业,2024年经济总量逆势增长11.8%,达211亿元。
这里不仅有博世、联合利华、伊顿等跨国公司总部,也有携程、爱奇艺、科大讯飞等数字经济的翘楚,形成了“总部+数字智能+航空物流”的繁盛生态。
高质量发展的“面”,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沃土”。临空园区发挥“一核心双矩阵”作用,像“管段民警”和“全科医生”一样,将人才引进、租房补贴、“长宁企业贷”等政策精准推送、“点对点”服务到企业。截至目前,园区已有300余名白领申报了人才政策,7家企业享受了金融便利,让政策红利从“云端”精准落到“口袋”。
从博世中国总部选址时的前瞻,到如今“放眼望去不再是草地”的繁华配套;从一家家企业的创新突破,到一个产业集群的崛起壮大,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变迁,正是“十四五”期间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缩影。
从虹桥临空示范区的逆势增长,到低空经济的破局起势;从博世的“智造升级” 到携程的 “服务出海”,“十四五” 期间的高质量发展,正通过无数个这样的 “点、线、面” 交织,成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生动注脚。正如采访团成员所言:“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成长,更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向着高质量发展坚定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