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11日讯 在施耐德电气的上海普陀工厂,机器人来回穿梭,通过AI等数字化技术,工厂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82%;与此同时,数千公里外的华勤技术(603296.SH)印度制造基地,工人们正在进行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产品的生产制造,该基地在2024年8月的月出货量已突破百万台大关。
这一“进”一“出”,正是上海在稳外贸、稳外资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的生动缩影。9月10日,财联社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了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与华勤技术全球研发中心。
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已38年,而今中国已成为该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其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和四大研发基地之一。作为本土化的跨国企业,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建成30家工厂和物流中心,包括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2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上海普陀工厂。
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冒飞飞强调,“灯塔工厂”不同于黑灯工厂与无人工厂,“我们所提出的理念更多是‘人-机-智’三位一体协同,我们想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打造智能工厂。”
据悉,施耐德电气正在持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目前已设立北京、上海、无锡、西安和深圳五大研发中心,并于2024年在北京成立AI创新实验室。此外,今年施耐德电气还在上海设立针对低压配电元器件适配改造的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
吸引施耐德电气持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的因素是什么?上海有何优势?
在冒飞飞看来,这个吸引力来自于本土人才的培养与上海产业政策的支持。如果说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着施耐德电气这类外资企业的汇聚;那么依托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台优势,本土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正持续提升,越来越多企业也正以“上海基地+全球布局”的模式加速全球化进程,华勤技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华勤技术证券事务部负责人表示,“上海除了从最初的发展上带给了我们技术平台外,也给我们带来了视野。我们现在的‘1+5+5’布局,其实就是在立足于上海的同时放眼全球。我们一直把上海作为科技前沿的阵地和全球化布局的阵地。”
据悉,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的ODM厂商,华勤技术的产品涵盖了智能手机、可穿戴、PC、XR等主流消费电子领域,并向汽车电子、机器人领域有所延伸。2025年上半年,华勤技术实现营收839.39亿元,同比增长113.06%。
事实上,华勤技术早已在海外有所布局。自2020年以来,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占比均在50%以上,目前已在海外布局了越南、墨西哥、印度三大海外基地。
谈及海外布局思路,华勤技术公共事务部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我们海外布局是跟随客户走的,所以先是布局了越南制造基地,后来又拓展了印度,今年在墨西哥布局。”华勤技术副总裁、董秘李玉桃则以越南为例,道出了海外布局早的优势。“当客户要选择去越南时,我们在当地的制造能力储备起来之后,立马就能接上来。”
产业链协同同样重要,华勤技术公共事务部负责人提到,任何一个企业到一个新的领域或地区去,一定要有产业链协同发展。“到任何一个地方,它必须是产业链聚集以后,才对生产经营起到最大化帮助,也节省成本。”证券事务部负责人也坦言,“我们在做海外布局的时候,需要把我们的一些生产制造基地建在当地,借助当地供应链去发展。”
在“引进来”与“走出去”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当前“中国智慧”正在反哺全球。正如冒飞飞所言:“在过去的话,我们是在基地里面先做0到1的创新与试跑,等1-2年成熟后,我们再到全球进行推广。比如像我们的柔性自动化产线,现在已经在全球的12个基地里面进行推广,所以在这背后其实有一个理念:在中国创新的大背景下,利用‘中国智慧’去反哺整个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