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独特的“大漠、大河、大草原”资源,凭借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内蒙古达拉特旗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丰富“旅游+”多元业态,让文旅产业成为强旗富民的重要引擎,不断书写达拉特旗文旅发展的新篇章。
2024年,达拉特旗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旅产业向新而生、强劲出圈:《大河春潮》《助播》等一批弘扬北疆文化的本土原创文艺作品推陈出新;响沙湾追风营地、银肯塔拉太空舱、北疆南沙游客服务中心等一批旅游质量提升工程落地见效;库布其沙漠马拉松、抖音“很高兴音乐会”等“文旅+”融合活动热力十足。2025年,达拉特旗文旅产业更是大事喜事不断:达拉特旗实施“文旅强旗富民”战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达拉特旗文旅强旗富民十大提升行动方案》和《达拉特旗公安局服务保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发布,为未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擎画蓝图;达拉特旗旅游协会正式成立,达拉特旗同万豪国际集团签署协议,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响沙湾景区成功举办“惠聚响沙湾”主题消费帮扶活动,期间2135万元的总成交额创下区域性农旅融合营销新纪录。
未来,达拉特旗将大力实施“文旅强旗富民”战略,聚焦全域升级与多元融合,奋力打造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战略所向,文旅产业成“强旗富民”引擎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从中央到地方,都对这一行业寄予厚望,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力度空前。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5年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文体旅游消费列为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的重点领域。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自治区旅游收入4600亿元,打造自驾游、露营游、康养游“首选地”;鄂尔多斯市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
达拉特旗制定《达拉特旗文旅强旗富民十大提升行动》,以建设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实现“文旅强旗富民”为目标,以“全域全季、品质引领、开放共富”为主线,全力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从“资源驱动”向“品牌驱动”、从“文旅资源大旗”向“文旅产业强旗”转变。力争到2027年末,全旗接待游客数量突破400万人次,年均增幅6%,旅游收入达到94亿元,年均增幅10%。
达拉特旗委书记王小平说,达拉特旗提出“文旅强旗富民”战略,与国家、自治区、市战略部署高度契合,文旅产业发展必将迎来多重政策红利,形成叠加效应。
达拉特旗拥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6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树林召镇),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林原村),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7个。达拉特旗旅游业以响沙湾为龙头,银肯塔拉、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为支撑,形成23度沙壹号院、赵大剪文化大院等多业态协同发展格局。
作为黄河农耕文化与西口文化的交汇地,达拉特旗有着悠久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秦直道、长城遗址、昭君遗迹见证了民族团结的弘伟史诗,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展示着古人类繁衍生息的智慧,鄂尔多斯婚礼、道情戏等文化瑰宝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习俗,剪纸、面塑、刺绣等非遗技艺传承着中国工匠精神。
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利于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胜势。近年来,达拉特旗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2024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形成了多元文旅产业大放异彩的新局面。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331万人次,收入77.6亿元,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打造“文旅+”多元业态
近年来,达拉特旗依托“大漠、大河、大草原”的独特资源禀赋,以库布其沙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践行“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同时,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带动旅游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2024年,达拉特旗不断丰富“文旅+”内容,形成“文旅+赛事”“文旅+音乐”等新业态,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打造更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库布其沙漠马拉松比赛将赛事与文旅活动融合起来,让马拉松比赛成为全方位展示达拉特独特风光与魅力的一次重要契机,还推行“一张号码布玩转达拉特”,参赛选手凭借号码布就可免费游览全旗各大景区,是达拉特旗以赛促旅、以赛带商、以赛彰文“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
达拉特旗还成功举办抖音“看见音乐计划·很高兴音乐会”,音乐会直播将达拉特旗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与音乐元素紧密结合,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超2251万人次。音乐会期间及之后,多个与音乐会相关的话题在抖音上迅速成为热点,直播当天,关键词“达拉特旗”全国搜索量在抖音平台同比增长92.7%。
根据最新规划,未来达拉特旗将开展“全域全季旅游构建行动”。构建“一核引领(响沙湾景区)、一带联动(库布其沙漠景观带)、四区协同(沙漠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休闲区、文遗旅游体验区、工业旅游展示区)、多极支撑”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构建四季旅游产品矩阵,春季推出“黄河开凌+品黄河鱼”观光游,夏季开展“田园风光+沙漠星空”亲子游,秋季举办“金色沙漠+丰收节”体验游,冬季打造“沙漠滑雪+冬捕节”休闲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聚焦生态治理、农耕体验、夜间消费等主题,开发推出“统种共富乡村游”“光伏长城游”“设施农业游”“白塔公园文化街区游”等一批精品线路。
此外,达拉特旗将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打造新型消费业态和场景,引导音乐节、艺术节、演唱会等业态健康发展,丰富“旅游+音乐、演出、展览、赛事、美食”等业态。
推动景区品质提升,塑造国际旅游名片
2024年,达拉特旗以旅游景区提质升级为抓手,全面提升现有景区景观和配套设施品质,持续优化旅游环境,不断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多样化需求,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小平在达拉特旗实施“文旅强旗富民”战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景区能级,高标准编制景区发展规划,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服务品质,实现从传统观光到沉浸体验的跨越升级。
达拉特旗不断提升重点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对标国际朝着文旅产业国际化的方向迈进。6月26日,顺沙度假岛正式亮相,这是响沙湾旅游景区全新打造的以星际探索、科技为主题的度假胜地,让达拉特旗的沙漠文旅经济朝着多元化、国际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7月底,达拉特旗同万豪国际集团签署协议,万豪国际集团旗下的高端酒店品牌将正式入驻达拉特旗,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落户旗县级的万豪国际酒店项目,将进一步提升达拉特旗的旅游服务水平,推动当地旅游业态多样化。
未来,达拉特旗将支持响沙湾景区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依托罕台川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对标国际优化服务水平,塑造国际旅游名片,吸引更多外来消费、国际消费,加快建设国外游客入内蒙古旅游第一站,吸引更多入境游客,打造“具有世界水准彰显沙漠魅力”的国际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
创新宣传营销,持续擦亮达拉特旅游品牌
2024年,达拉特旗加强旅游宣传推荐活动,打好旅游宣传营销牌,持续擦亮达拉特旅游品牌。打造响沙湾示范点,将近百处主题宣传牌、景观小品、标识标牌等有机融入景区规划建设和展览展示,让游客在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积极举办2024年“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暨第五届达拉特旗文明旅游宣传活动。突出抓好新媒体宣传营销,通过CCTV-13《新闻直播间》、新华社《千城胜景》、央视频《乘着大巴看中国》等栏目用镜头诠释达拉特风光。持续开展节庆、节事等品牌活动的创新宣传,达拉特旗工业旅游、“一张号码布玩转达拉特”景区助力马拉松比赛等在新华网客户端、暖新闻和奔腾视界等主流媒体广泛传播。
未来达拉特旗将创新宣传营销,建设文化旅游地标性建筑,打造更多爆款旅游产品,探索与沿黄城市组建文旅联盟,打造多维立体文化旅游宣传矩阵,助推文旅产业能级跃升。
发展民宿经济,农文旅融合带动“共富”
近年来,达拉特旗将民宿作为景区功能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以关碾房民宿集群为试点,积极推进乡村民宿有序发展,支持当地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民宿发展,进一步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王小平表示,要推进共同富裕,因地制宜探索民宿共建共享共营共富经营新模式,大力推动民宿经济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辟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增收致富新途径,真正以乡村小民宿带动乡村大发展、以民宿小切口推动乡村大振兴。
作为国家4A级景区,银肯塔拉依托独特的沙漠生态资源,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起多元经营业态。过去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村庄,如今通过民宿运营、农家乐经营、体验项目承包及景区务工等方式,实现人均收入显著增长。数据显示,文旅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核心渠道,部分从业者年收入较传统农耕模式提升3倍以上。在关碾房村瓦窑社,目前有村民自发建设的民宿、农家乐30余家,平均年收入近百万元。
未来,达拉特旗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民宿产业,支持关碾房村、蒲圪卜村等现有民宿提质升级,3年内重点建设5个民宿产业重点村,让民宿切实成为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达拉特旗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培盛说,下一步文旅局将按照旗委政府部署,推动打造精品民宿集聚区,加快集聚化、精品化、规范化发展,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2025年,为进一步推进罕台川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治理,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力促进强旗富民,达拉特旗大力推动罕台川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文旅发展,逐步形成以响沙湾为中心,以关碾房民宿文旅经济为亮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党政办副主任闫小丽表示,罕台川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打造集自然风光、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服务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壮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