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从汽车厂涌入要求更严苛的半导体显示产线。
9月11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智平方”)与面板巨头惠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惠科”)旗下全资子公司深圳慧智物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深圳共同宣布,双方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未来三年,将有超过1000台搭载智平方具身大模型的机器人在惠科全球生产基地“上岗”。
记者了解到,此举是具身智能首次大规模进入半导体显示产业。不过,智平方和惠科方面均未透露具体的订单金额。
业内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机器人行业采购惯例一般为阶梯式定价,订单量越大价格越实惠。参考行业内其他批量机器人订单的定价,据公开资料,特斯拉Optimus成本价约为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4万元),优必选机器人单机约为售价50-60万元。
综合行业水平,按照每台约50万元估算,前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智平方与惠科这笔1000台订单的总金额,或达近5亿元人民币,有望刷新此前行业内的纪录,成为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最大单笔订单。
智平方方面向记者表示,此次合作将以产线上复杂的PCB(印刷电路板)操作为首个示范场景,逐步覆盖从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
与汽车制造总装环节相似,半导体显示产业的许多柔性生产环节,一直是自动化改造的“硬骨头”。“传统自动化设备依赖预设程序,难以应对多型号混线生产和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这正是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机会所在。”
据介绍,智平方自研的GOVLA具身大模型,能够实现机器人全身协同控制,让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固定工位,而是在产线间灵活移动并执行长流程任务。其轮式双臂的类人形态,也无需对现有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实现了从“人适应机器”到“机器适应人”的转变。
此外,除了PCB操作环节,机器人还将在OLED真空贴合、耗材管理与尾料回收等多场景发挥作用。例如在真空贴合中精准控制吸附力,避免材料褶皱,显著提升工艺一致性。
在智平方之前,深圳的机器人企业已在加速“进厂打工”。优必选的Walker S系列已进入汽车、物流等工厂实训;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也先后拿下大单,行业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
而机器人争相进厂的更深层原因在于,真实的工厂正是“喂养”大模型最好的训练场。
“人形机器人要成为真正的‘打工人’,数据是必须跨过的门槛,”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谁拥有最多的工业领域生产数据,谁就可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跟客户共同开发,用场景换数据,已成为行业共识。智平方方面强调,通过在惠科产线的持续运行,将构建起驱动技术进化的“数据闭环”飞轮。机器人在执行任务中积累的海量真实数据,将直接反哺大模型迭代,形成“越用越聪明”的效应。
对于如何从零构建数据优势,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曾提出其“正反金字塔”数据观:在产业冷启动阶段,依靠互联网与仿真数据构建“正金字塔”;当机器人大规模部署后,海量的真实场景数据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形成“倒金字塔”结构,最终实现迭代闭环。
对于未来的商业化路径,郭彦东表示,智平方的思路是效仿智能汽车的发展,从半结构化场景起步,逐步走向非结构化场景。他认为,当前最具商业价值的两大领域,一是高端制造中的柔性场景,二是公共服务中的多样化场景。在他看来,“真实的劳动创造了碳基人类,真实的服务也将创造硅基人类”,唯有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持续淬炼,通用智能机器人才能最终成长为一个人人可用的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