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国新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持续提升。据统计,到去年年底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有8个省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持续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坚持预防为主,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我国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付诸行动,健康知识和素养水平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升。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覆盖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部得以建立健全,服务能力、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在健康中国行动中安排了18项涉及公众的公共卫生行动,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健康工作。据调查,居民健康素养持续提升,从2020年的23.2%提升到2024年的31.9%。
国家卫健委创办“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每两周根据时令节气的变化,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医药学优势,与公众沟通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受到群众欢迎。从去年开始,针对中国慢性病增多的现实,国家卫健委开展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得到群众的广泛响应。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服务,为居民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国家卫健委面向居民提供15种疾病的免疫预防接种服务,用预防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居民健康,减少传染病风险。据监测,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得到进一步控制,结核病、乙肝和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或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服务质效双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
我国持续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推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服务可及性、服务水平都得到提高。据监测,东中西部千人口医疗资源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国家卫健委启动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将在未来五年进一步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能力、提升可及性,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协同联动,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卫生健康服务。
在过去五年中,国家卫健委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协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据统计,到2024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已达到109万所,超过90%的居民在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我国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断扩增,到2024年底已达1578万,这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外,在服务过程中注意服务效率的提升,大量开展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很多患者可以在24小时内、不用多住院就可以完成手术治疗,极大方便了患者,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了较高的卫生服务产出。